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喷嚏声就没断过,隔壁小王嗓子疼得直冒火,楼下张姐膝盖肿得走不了楼梯,我自己也被偏头痛折腾得半夜睡不着,这时候才想起老一辈常说的:"西药治标,中药治本",今天就带大家认识几种藏在咱们身边的止痛消炎宝贝,都是几千年验证过的真功夫!
厨房里藏着止痛高手 上周去菜市场,发现卖药材的老师傅正给人称艾叶,这满街飘香的艾草,可是妇科止痛的圣品,记得去年我姨妈痛得打滚,老妈用纱布包着炒热的粗盐和艾叶,隔着衣服敷在肚脐下方,不过半小时就不哼哼了,现在才知道,艾叶里的桉油精就像自带小熨斗,专治各种寒性疼痛。
前两天炖鸡汤时随手丢进去的黄芪,原来也是消炎高手,这不起眼的金黄片片能提升免疫力,像给身体装了个隐形防护罩,邻居王婶手术后总反复感染,每天用黄芪煮水当茶喝,现在连吊瓶都少挂了,不过要记住,感冒发烧时千万别碰黄芪,不然就像火上浇油。
山野间的天然抗生素 周末爬山采的蒲公英,晒干后成了我家急救箱的常备药,上次老公应酬喝多了,凌晨三点胃疼得直冒冷汗,抓两勺蒲公英根泡温水,看着他皱着眉头灌下去,不到半小时就安稳睡了,后来查资料才明白,这路边的"杂草"含有比青霉素还厉害的消炎成分,真是造化神奇。
要说最万能的还得数金银花,上个月儿子幼儿园手足口病爆发,老师让准备板蓝根,我偷偷往他水壶里加金银花露,结果全班中招的小朋友里,就他家症状最轻,这不起眼的小白花既能清热解毒,又能抑制多种病菌,关键还没副作用,简直就是儿童专用消炎药。
祖传秘方的现代用法 外婆留下的手抄本里,记着个"三黄散"的方子:黄连、黄芩、黄柏磨粉,用蜂蜜调成糊状,去年我智齿发炎半边脸肿得像馒头,抹了这个三天就消下去了,现在改成胶囊装着,出门旅游肚子疼、伤口红肿,随时能吃两颗应急。
最近迷上做药膳的刘姐教我个妙招:当归+丹参炖排骨,她说这组合比膏药管用,自己连着吃半个月,多年的腰肌劳损居然没再犯,不过我试的时候把汤熬咸了,那苦味简直酸爽,建议大家第一次尝试还是从小剂量开始。
这些坑千万别踩 别看中药温和,乱来也会出大事,前楼赵叔听信偏方,把曼陀罗籽当止咳药,结果送急诊洗胃,其实很多野草看着像药材,比如长得像人参的商陆根有毒,一定要找专业人士鉴定。
还有个常见误区:以为中药没副作用,上个月表嫂天天喝红花泡脚治痛经,量太大导致月经紊乱,老中医说任何药材都要讲究君臣佐使,就像炒菜放调料,适量是补药,过量变毒药。
现代人的中药养生经 现在年轻人流行"朋克养生",一边熬夜一边喝枸杞,其实真正会调理的都是润物细无声——办公室常备菊花决明子茶,既明目又防辐射;梅雨天关节痛,用生姜花椒水煮毛巾热敷;压力大导致的偏头痛,薄荷精油太阳穴按摩比布洛芬管用。
最近发现个宝藏用法:把丁香含在嘴里治牙痛,有次半夜急性牙髓炎,家里没止疼药,嚼了粒公丁香,居然撑到天亮看诊,不过这只是权宜之计,该看医生千万不能拖。
写在最后: 这些年亲眼见过太多西药无效的顽疾,被几块钱的草药偏方治好,但也要清醒认识到,中药讲究辨证施治,同个病症寒热虚实不同,用药天差地别,建议大家平常收集些靠谱的验方,关键时刻能救急,但真遇上大病,还是要老老实实去医院,毕竟老祖宗留下的智慧,需要科学的态度来传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