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感觉胸口闷得像压了块石头,吃饭稍微多点就胀得慌,晚上睡觉还老是咳醒——这可能就是中医说的"气机上逆"在作怪,别急着吃西药,咱们老祖宗留下的药箱里,藏着不少能理气下行的宝贝,今天就带大家认识几位"顺气高手",都是药店能买到的家常药材哦!
陈皮:厨房里的顺气将军 要说最接地气的行气药,当属广东新会陈皮,这晒得黝黑的橘子皮,可是煲汤炖肉的万能配角,记得小时候感冒咳嗽,奶奶总会切两片陈皮加冰糖煮水,那股子清香沁人心脾,其实它不仅能化痰止咳,更是调理脾胃气滞的高手。《本草纲目》里就说它"同补药则补,同泻药则泻",像咱们这种久坐办公室、吃饭没准点的人,拿陈皮泡水喝特别合适。
枳实:破气消积的小钢炮 这个名字听着挺陌生?其实就是柚子的"亲兄弟",未成熟的小柚子切片晒干就是枳实,别看它个头不大,破气力量却很猛,特别适合肚子胀得像皮球、便秘好几天的情况,不过这货性子急,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猛药,中气不足的老人家要慎用,我家隔壁王叔上次腹胀如鼓,老中医开了个小方子,3克枳实配着白术,两天就见效了。
沉香:贵族圈子里的定香丸 都说"一片万钱",沉香贵得有道理,这木头不光能熏香,还是纳气平喘的圣品,现在好多白领压力大,动不动就心慌气短,含片沉香就像给乱窜的气机安了个刹车,不过真沉香难寻,市面上多是瑞香科替代品,买的时候要擦亮眼睛,记得去年去同仁堂,老师傅教我辨别真假:真沉香放水里会沉,火烧有油脂渗出。
代赭石:矿山里的重镇将军 这味药看着像普通石头,却是镇逆气的神将,特别是那种火气往上冲,脸红脖子粗的肝阳上亢,医生常开这味,我们小区张老师高血压犯了,头晕目眩,大夫开的方子里就有煅过的代赭石,不过这石头毕竟寒凉,得配上生姜暖胃才行,有意思的是,古书记载它还治"逆产",也就是胎位不正,这知识点够冷门吧?
旋覆花:黄金菊里的降气专家 夏天在路边看到金灿灿的小花,说不定就是旋覆花,这味药最妙在能"诸花皆升,唯此独降",就像电梯直达往下按钮,咳嗽痰多、打嗝反酸的时候,抓一把泡茶特别灵,不过新鲜花朵有毒,必须得用炮制过的,我老家有个偏方,用它配枇杷叶治小孩百日咳,效果比打针还好。
槟榔:南方人的嚼着玩的药果 海南人嚼的槟榔可不只是为了过瘾,这玩意儿还是行气利水的高手,不过咱们北方人用得多的是焦槟榔,炒过之后药性更温和,记得以前跑长途运输的司机师傅,腰包里总揣着槟榔,说是能消食化气,但现在研究发现它有致癌风险,偶尔嚼嚼可以,千万别当零食吃。
刀豆:菜园子里的温补高手 北方常见的豆角,嫩的时候当蔬菜,老了入药,这温温补补的性子,最适合脾胃虚寒又胀气的人,我妈每年冬天都腌刀豆酱菜,说是吃了暖胃,其实刀豆壳才是正儿八经的药材,中药房买的都是晒干的豆荚,煎水喝对呃逆不止特别管用。
柿蒂:被丢掉的止呕宝贝 吃柿子时随手扔掉的蒂头,可是治恶心呕吐的良药,上次我媳妇孕吐厉害,老中医就开了个单方:七个柿蒂煮水,加点红糖,连喝三天就好多了,不过要选青柿子的蒂,成熟变红的反而药效差,农村老人都知道,小孩吃了不干净东西上吐下泻,煮碗柿蒂水就能救急。
丁香:厨房香料变身暖胃丹 火锅底料里的丁香,其实是温中降逆的好手,特别是那种吃点凉的就胃痛、打嗝带着馊味的情况,含两粒公丁香立马见效,但这东西大热,用多了容易上火,我记得爷爷有个偏方,用丁香粉掺在牙膏里刷牙,说是治口臭,试过确实有效。
厚朴:树皮里的气滞克星 这味药的名字就透着实在,树皮厚实得很,它能把淤堵在中焦的气机冲开,特别适合脘腹胀满像塞了棉花,不过厚朴有点"愣头青",最好配上甘草缓和药性,我们当地中医院有个外敷方子,用厚朴打粉调醋贴肚脐,治小儿腹胀特灵。
这些下行气的中药各有绝活,但要记住三个原则:第一,辨证用药,热证寒证搞反了适得其反;第二,中病即止,见好就收别贪多;第三,特殊人群(孕妇、体弱老人)要问过大夫,现在很多中成药里都藏着这些成分,比如木香顺气丸、柴胡疏肝散,应急时不妨备着,说到底,保持好心情、规律饮食才是顺气的根基,药物只是帮忙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