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身边朋友吐槽,说喝中药没用还苦得要命,其实啊,中医中药这事儿真不能简单粗暴地下结论,我认识一位老中医,他总说"中药就像钥匙开锁,对症了是灵丹,不对症就是白搭",今天咱们就来唠唠,怎么才能真正用好老祖宗留下的中药智慧。
别把中药当"万能茶" 前阵子邻居王婶天天拿黄芪泡水喝,说是补气,结果喝出满脸痘痘,吓得她以为过敏,老中医一看就乐了:"黄芪虽好,气滞湿重的人喝了就像给火炉扇风,能不冒痘吗?"这就像炒菜放盐,缺盐淡而无味,盐多了又苦得没法吃,现在很多人把中药当保健品,看见枸杞红枣就抓来泡茶,看见人参虫草就买来炖汤,这跟乱吃药没什么两样。
煎药那些门道真不少 去年我咳嗽老不好,医生开了三副汤药,我图省事用铁锅煮,结果喝完胃里泛酸,老中医拍着桌子说:"煎药必须用砂锅,铁锅铜锅会和药材打架!"这才恍然大悟,原来煎药讲究"先武后文",大火煮沸转小火慢熬,有些药要包煎,有些要后下,就跟做菜讲究火候一样,现在年轻人图方便买中药颗粒,虽然省事,但老师傅们总说药效打了折扣。
配伍禁忌要记牢 记得有次陪老妈抓药,老中医特意交代:"吃人参别碰萝卜,就像消防队遇上纵火犯!"中药讲究"十八反十九畏",比如甘草反甘遂,藜芦反丹参,这些就像仇人见面分外眼红,有次看电视剧里给皇帝灌参汤续命,其实虚不受补时反而要命,现在药店代煎都问清楚处方,就怕药物打架伤着人。
经典名方藏着大智慧 张仲景的桂枝汤被中医界奉为"群方之冠",生姜大枣甘草桂枝芍药五味药,看似简单却能调和营卫,我表弟每到换季就过敏,老中医开的玉屏风散(黄芪白术防风)才喝一周就见效,还有女性常吃的逍遥丸,柴胡当归白芍茯苓四味药,专治肝郁气滞,比很多西药调理得更温和。
药材真假要擦亮眼 前年在旅游区买过"野生灵芝",回家被老中医识破是树舌冒充,现在硫磺熏药材、染色当归、提取过的虫草屡见不鲜,老师傅教了个笨办法:买党参看断面有没有菊花纹,选枸杞抓一把放嘴里尝有没有甜味,最保险的还是去老字号药店,毕竟百年招牌不敢砸。
季节养生有门道 春天该吃荠菜马齿苋清热,夏天要备点藿香正气防暑湿,秋天该用雪梨川贝润燥,冬天最适合膏方进补,我奶奶每年冬至都要熬阿胶糕,她说"女子以血为本",这习惯坚持了三十年,不过现在网上卖的即食膏方,添加剂比药材还多,真不如自己熬来得放心。
急症也能显身手 别以为中药只能调理慢性病,我亲眼见过中医院用安宫牛黄丸抢救中风患者,那场面跟打仗似的,去年流感肆虐时,老中医开的麻杏石甘汤两天就退烧,不过遇到心梗脑溢血这种急症,该送急诊还得送,中药可以锦上添花但不能雪中送炭。
药食同源最养人 现在流行的养生茶饮大有学问:荷叶山楂消脂,菊花枸杞明目,玫瑰陈皮疏肝,我家早晚都喝山药小米粥,健脾养胃比喝牛奶管用,但要注意体质,阳虚的人喝苦丁茶就像雪上加霜,湿热体质吃红枣等于火上浇油,就像炒菜讲究荤素搭配,养生也要因人而异。
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:中药不是越贵越好,对症才是宝,别信偏方治大病,《黄帝内经》都说"拘于鬼神者不可言至德",现在正规医院的中医师都要读五年本科加三年规培,那些号称"祖传秘方"的江湖郎中,看看就行别当真,记住老话"是药三分毒",养生先养心,保持好心态比吃什么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