匠心育人,药香满园—探访广东省新兴中药学校教师的日常

一归堂 2025-05-07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"同学们看仔细,这株金银花的绒毛是鉴别真伪的关键......"清晨八点的中药鉴定课上,李素娟老师正举着放大镜,带着学生观察药材细节,这样的场景在广东省新兴中药学校中药实训室里日复一日上演,三尺讲台前站着的不仅是教书匠,更是守护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守灯人。

课堂上的中药百宝箱 走进中药学校的教学楼,走廊里飘着淡淡的艾草香,推开教室门,总能看到老师们精心布置的"中药角":玻璃罐里装着当归、黄芪等饮片,墙上贴着经络穴位图,实验台上摆着铜质捣药杵,这些可不是摆设,陈皮老师就常把决明子串成项链奖励提问的学生,王连翘老师会用艾条熏教室作消毒。

"摸过三百种药材的手最懂药性。"这是老教师们常说的话,周五下午的炮制课上,张仲景老师总系着围裙,手把手教学生炒制麦芽。"火候不到,药效减半",他边说边演示如何用掌心感受锅温,有次学生小林炒山楂炭时走神,张老师笑着抓把江米倒锅里:"焦了的药材就像烤糊的饼干,治病不成反伤人。"

田间地头的实战课 "纸上得来终觉浅",这句话在中药学校格外贴切,每年清明前后,老师们都会带着学生钻进云开山脉,踩着露水采石斛,蹲在溪边辨鱼腥草,李时珍老师的《本草纲目》被翻得卷了边,赵公明老师有双"透骨眼",去年采药时他指着石缝里的藤蔓说:"细叶青藤三根须,这可是风湿良药。"后来果然在县志里查到这是濒危的雷公藤。

实训基地里,陈皮老师正指导学生嫁接肉桂树。"砧木要选十年以上的老树,接穗得带露水采摘。"她边说边示范削接口,手上的老茧在阳光下泛着光,这些实战经验都是几代教师积累的财富,就像他们总念叨的:"好中医要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认千味药。"

师者匠心代代传 傍晚的备课室里,年轻教师小周正在请教黄芩老师课件制作。"别光讲理论,多放些岭南草药的故事。"黄老师翻开泛黄的笔记本,里面记着爷爷辈口述的验方,这种传承在这里不是口号,而是实实在在的"师徒制",新教师入职要先跟着老师傅采药三年,把《中药炮制规范》里的文字化作手上功夫。

最近学校流行"直播带货"式教学,王不留行老师带着学生架起手机,边讲解边演示如何用石膏倒模制作穴位模型。"家人们看这个足三里穴模,按压时有没有酸胀感?"弹幕里飞过学生的哈哈哈,传统知识就这样鲜活起来,但老校长总叮嘱:"网红当得,经典丢不得。"

药香里的人间烟火 教师宿舍楼飘着特别的香气,窗台上晒着学生送的玫瑰花苞茶,灶台上炖着给体寒学生配的当归鸡汤,张景岳老师办公室常备姜糖水,他说:"小姑娘家经期肚子疼,比吃药管用的多。"有年冬天流感肆虐,陈修园老师熬了大锅玉屏风散汤药,整个教研室都氤氲着黄芪香气。

最暖心的是毕业季,学生们会把亲手种的铁皮石斛盆栽送给恩师,如今李东垣老师的阳台上,摆满了写着"桃李满天下""师恩如石斛"的小花盆,这些绿色礼物见证着,中医药文化的火种如何在师生间悄然传递。

从晨光中的药材辨认到暮色里的古法炮制,从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到山野间的草木清香,广东省新兴中药学校的教师们用双手诠释着"大医精诚",他们不仅是知识的搬运工,更是传统文化的摆渡人,在现代化浪潮中守护着千年药香,让岐黄之术在年轻血脉里生生不息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