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建省中药材产业协会,牵线搭桥,让闽药香飘千万家

一归堂 2025-05-07 科普健康 1605 0
A⁺AA⁻

"以前种铁皮石斛光知道埋头苦干,现在跟着协会学标准化种植,收入翻了一番!"上个月在南平市光泽县,药农老陈边给石斛浇水边跟记者唠嗑,他口中的"协会",正是2019年成立的福建省中药材产业协会,这个看似低调的组织,正悄悄改变着八闽大地上的中药材产业格局。

【从散户到合作社:协会如何改变种植模式】 要说福建中药材产业的痛点,"小散乱"三个字最扎心,前些年,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虽超过80万亩,但多是农户各自为战,有的把罗汉果种在阴坡,有的给金线莲浇自来水,全凭经验干活,协会秘书长王明辉带着团队跑遍23个中药材重点县,发现同个乡镇的药农,种出的七叶一枝花有效成分含量能差两倍。

"咱们得给闽药立规矩!"去年协会牵头制定了《福建道地药材种植技术规范》,拿建瓯市的泽泻种植来说,从前每亩产量150公斤算高产,现在按标准施有机肥、控株距,亩产稳定在250公斤以上,更妙的是,协会请来省农科院专家,把晦涩难懂的技术手册改成"一月该干啥"的月历图,贴在村委会墙上,老药农看着日历就知道什么时候除草追肥。

【科技兴药:传统遇上新玩法】 在三明尤溪县的石斛种植基地,无人机正在给梯田状的种植架撒营养液,这可不是普通无人机,而是协会联合福州大学研发的"药材专用款",喷头经过特殊设计,不会打坏娇贵的石斛花瓣。"传统炮制技艺+现代科技"成了协会的新口号,他们最近还在试水区块链溯源系统,扫二维码就能看到药材从种子到饮片的全流程。

最让药农拍手叫好的是"共享检测中心",过去送检中药材得像跑马拉松,现在协会在闽侯、霞浦等地设了5个检测站,农药残留、重金属超标当场出结果,莆田北岸开发区的太子参合作社尝到甜头:"去年有批样品查出镉超标,及时处理避免了几万元损失。"

【撮合生意经:让好药卖上价】 "种得出更要卖得好",这话说到药商心坎里,协会连续三年办"闽药供需对接会",把全省137家GMP药企和种植大户拉到同个会场,今年6月的会上,来自宁德的灵芝种植户老林签下60万元订单,他乐呵呵地说:"以前求着药厂收,现在人家排队抢我们有机认证的灵芝。"

线上销售更是玩出新花样,协会运营的"闽药云仓"小程序,把全省32个道地药材产区搬上云端,用户点开地图,能看到实时更新的库存、价格,还能预约专家在线鉴宝,上个月刚上线的"定制药园"服务最抢手,药企下单指定品种和种植标准,协会负责匹配基地,保证"专地专种"。

【人才破局:老药工带出新徒弟】 走进福建中医药大学的"闽药传承班",2位年轻学员正在老药工指导下炮制建神曲,这是协会推出的"师带徒"计划,把省级非遗传承人请进课堂,62岁的武夷山"岚谷熏鹅"传人徐师傅,现在每周都要给学员们讲"樟帮炮制技法"。

更接地气的是"田间课堂",最近正值三叶青开花季,协会组织种植户到漳州长泰观摩。"看这藤蔓间距,要留足通风空间""授粉期别打农药",技术员边示范边讲解,药农老张掏出手机录像:"带回去给村里人看,比光听人说明白多了。"

【未来棋局:打造千亿产业链】 站在协会办公室的规划图前,王明辉秘书长指着密密麻麻的标记说:"到2025年,我们要建成10个万亩级道地药材基地,培育20个超亿元龙头企业。"这可不是画大饼,就在上个月,协会刚促成厦门中药厂与龙岩种植户签订5000亩岗梅供应协议。

眼下,"闽十味"道地药材品牌计划正在推进,协会注册了集体商标,统一包装设计,在福州市的多家药店,已经能买到印着"闽十味"logo的太子参、金线莲礼盒,老药农们突然发现,自己种了半辈子的草药,如今成了游客争相选购的伴手礼。

夜幕降临时,光泽县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依然热闹,装卸工忙着把打包好的黄精装上物流车,这些贴着追溯码的药材,明天就会出现在全国各地的药房,而千里之外的福州办公室里,协会工作人员还在核对第二天要发布的《福建中药材价格指数周报》,从深山到城市,从田间到车间,这群中药材产业的"红娘",正编织着一张让传统中医药焕发新生的八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