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老王遇到件糟心事,这哥们连着喝了半个月祛湿寒的中药,结果前天同学聚会没绷住,白酒啤酒混着喝了两斤多,第二天直接瘫在床上起不来,又是上吐下泻又是关节疼,吓得他连夜挂急诊,其实像老王这种"中药配酒,越喝越有"的糊涂事,在朋友圈里还真不少见。
咱们得先搞明白,为啥祛湿寒的中药和酒不能共存?这类中药大多用的是茯苓、白术、干姜这些温性药材,就像给身体派了支"除湿队",可酒精这玩意儿就像个捣蛋鬼,刚进胃里就开始搞事情——原本中药在慢慢把体内湿气往外赶,几杯酒下肚,肠胃血管"唰"地扩张,就像突然打开的闸门,湿气借着酒劲在身体里横冲直撞。
更吓人的是肝脏的反应,老王当天就感觉右肋下隐隐作痛,这正是肝胆在拉警报,中药里的柴胡、茵陈本来在努力化解肝胆淤积,结果酒精一来,好比给肝脏加了双倍工作量,就像让已经加班到凌晨的员工再通宵赶工,不出问题才怪!那天急诊室的化验单显示,老王的转氨酶指标飙到正常值两倍多。
脾胃更是重灾区,老王说喝酒当晚就觉得肚子里像揣了块冰,这是典型的寒湿交加,中药在胃里铺了层"防寒膜",酒精却像硫酸一样把保护层溶解了,第二天他拉得差点虚脱,其实就是身体在拼命排出这些"混合毒素",老中医常说"酒肉穿肠过,寒湿体内留",这时候喝药喝酒,等于边扫雪边泼水。
最要命的是药效打折,老王那剂价值200多的中药,愣是成了泡酒的辅料,中药材里的有效成分需要温和吸收,酒精就像个莽撞的快递员,把药性成分一股脑冲进血液,结果该去除湿气的成分还没来得及发挥作用,就被肝脏代谢掉了,相当于花钱打了水漂。
不过真要是像老王这样"失足"了,也不是世界末日,他当天回来猛灌了3升温水,这招挺管用——温水能稀释酒精浓度,还能给受刺激的肠胃做个"SPA",接着他煮了锅小米山药粥,这可不是普通的粥,里面加了茯苓粉和炒薏仁,既能修复胃黏膜,又能继续祛湿,关键是喝完酒后24小时坚决不再碰凉的,连水果都用温水泡过才吃。
要说最该注意的,还是吃药期间的"危险期",一般来说停药后三天才能少量喝酒,这期间最好连烹饪料酒都别用,老王现在学聪明了,出门应酬前先把中药改成颗粒剂,喝酒时偷偷把解酒药碾碎掺在蜂蜜里,虽然还是伤身,但比之前硬扛强多了。
其实很多中药馆都会特别叮嘱"忌辛辣、禁烟酒",这可不是医生在吓唬人,就像老王这次,光检查费就花了小一千,还耽误了两个疗程,最惨的是他老婆天天念叨:"早让你别又喝药又喝酒,这下信了吧?"所以说啊,治病期间想喝酒,真得掂量掂量钱包和身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