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去中药材市场转了一圈,发现当归、党参这些常见药材的价格比去年又涨了两三成,可跟药农老张聊天时,他却摇头叹气:"价涨了不假,但算上人工、化肥、租地钱,一亩地挣的钱还不够全家出去打工!"这让我不禁琢磨起中药种植的成本账本——到底哪些钱窟窿在悄悄吞掉药农的利润?
咱们先从最打基础的地块说起,在云南文山种三七,光是租地每年就要800-1200元/亩,要是自家有地倒是能省这笔,但问题是很多道地药材对土壤要求苛刻,比如西洋参必须轮作,导致药农不得不花高价租新地,更别提有些中药材需要特殊地形,像川贝母非得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,光是把农资运上山,运输成本就要比普通作物高出一倍。
种苗这块更是暗藏玄机,优质种苗要2块钱一株,每亩需要5000株,光种苗成本就上万,关键是这东西发芽率还不稳定,遇上天气稍差点,补种费用又得加上一笔,对比之下,金银花算是省钱的,但每亩3000株的种苗钱也要小两千,而且第二年还得换新苗,相当于每年都要"重启"这笔开支。
到了施肥环节,中药材可不能随便用化肥,按规定必须施有机肥,单这一项每亩成本就要比普通农作物多出300-500元,老药农王叔告诉我,他家种黄芩,光油渣、牛羊粪这些有机肥,一亩地就要花400多块,再加上生物农药的钱,一年光"喂"地就得千把块,要是遇到病虫害严重的年份,光打药的钱就能吃掉半个月的利润。
人工成本更是个无底洞,中药材讲究"三分种七分管",像枸杞这种要反复采摘的,光摘果期每天就得雇20个人,每人150块的工钱,一个采摘季就要烧掉三四万,就算种丹参这种相对省事的,除草、施肥、收根,每个环节都得请人,按现在每天180元的工价,一亩地光人工就要3000多,更麻烦的是,年轻人都不愿意干农活,有经验的采药工越来越金贵。
加工环节同样是个吞金兽,中药材不是收上来就能卖,得经过烘干、切片、熏硫(虽然现在不让用但很多小作坊还在偷偷搞)等工序,建个小型烘干房至少得投5万,要是想通过GMP认证,设备钱直接奔着百万去,就拿常见的黄芪切片来说,自己加工吧设备贵,找代工厂吧,每吨又要抽走500块加工费,里外里都是肉疼。
这两年新增加的成本更让人头疼,环保督查严了,以前随便烧煤烘干现在必须改电或天然气,光设备改造就要多花十几万,再加上市场波动风险,前年囤的白术本来指望涨价,结果新产季价格腰斩,几十吨货砸手里,冷库费每天哗啦啦地流,最近听说还要推行追溯系统,每盒药材都要贴二维码,这又是笔不小的开支。
看着药农们起早贪黑地忙活,到头来可能还不如出门打工赚得多,这背后其实是整个中药产业链的困境,上游种植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优势,中间流通环节层层加价,终端药企又压价收购,就像老张说的:"咱们种地的就像夹心饼干,成本涨了没处说,药价涨了功劳也不归咱。"要破解这个困局,或许需要更多政策扶持,比如推广机械化种植降低人工依赖,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减少无效成本,更重要的是让药农真正享受到产业链增值的红利,毕竟,没有健康的种植端,再好的中药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