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妈!这盆香菜你又剪不断?"我盯着阳台上那盆长得比人都高的香菜,终于忍不住吐槽,老妈头也不抬地往鸡汤里撒着当归片:"傻丫头,这叫留根养魂,你懂啥?"
要说我家厨房,那真是个中草药博物馆,窗台上晒着陈皮,冰箱门上挂着紫苏,连腌咸菜的坛子底下都压着几颗八角茴香,小时候总觉得这些瓶瓶罐罐是老人家的古怪收藏,直到去年体检报告上"亚健康"三个字刺痛眼睛,才惊觉这些土得掉渣的草根树皮里藏着多少生存智慧。
记得上个月闺蜜来家喝下午茶,看我往红茶里丢枸杞红枣,吓得差点打翻杯子:"你当喝中药呢?"我笑着晃了晃保温杯:"这可是咱们祖传的养生局,比你的星巴克健康多了。"话没说完,她倒先被厨房飘来的艾草香气勾了过去。
说起艾草,不得不提小区王奶奶的绝活,去年清明她蹲在路边摘野艾,我还当是采野菜,结果人家回家捣鼓出一盆碧绿的艾草糍粑。"五月端午门前挂的艾剑,都是这么来的。"王奶奶边说边把新鲜艾汁揉进糯米粉里,"你们年轻人总说非遗消失,其实都在锅碗瓢盆里活着呢。"
最近迷上研究药膳方子,发现老祖宗的配方简直比网红食谱还贴心,上个月熬夜赶方案,嗓子冒烟的时候,老妈煮的雪梨川贝羹比任何润喉糖都管用,那盅里卧着的川贝母像珍珠似的,炖得冰糖都化成琥珀色,一勺下去从喉咙暖到脚底。
有天在菜场看见鱼档老板往冰鲜鲈鱼上撒紫苏叶,这才恍然大悟为啥外婆蒸鱼总要放两片香草。"紫苏解鱼蟹毒,还能去腥增香。"老板一边麻利地处理鱼肚,一边传授门道,"就像你们小姑娘化妆,咱这叫食材的素颜霜。"
最有趣的是发现中药铺子居然成了新晋网红打卡地,上周陪外地朋友逛百年药铺,看伙计们用戥子称三七粉,老师傅手把手教辨认藏红花真假,柜台前试吃茯苓糕的姑娘排成长队,倒是让我想起小时候偷吃爸爸药丸的熊样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些草木精灵也得讲究相处之道,有次把人参当萝卜炖汤,结果整晚失眠才记起"人参杀人无过,大黄救人无功"的老话,现在跟着中医邻居学四季食补,春天喝菊花枸杞明目,夏天煮薄荷绿豆败火,秋天炖雪梨百合润燥,冬天煨肉桂姜枣驱寒,日子过得像个移动养生堂。
昨天收拾药柜翻出本泛黄的《本草纲目》,书页间还夹着爷爷当年抄的偏方,看着那些歪歪扭扭的毛笔字,突然觉得所谓传承,不过是灶台上文火慢炖的温情,是代代相传的草木情缘,就像此刻窗台上晾着的陈皮,在阳光里慢慢褪去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