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喷嚏声就没断过,隔壁工位的小王裹着羽绒服还在打寒战,我看着他通红的鼻头突然想起个老方子——麻黄汤,这剂从张仲景《伤寒论》里传出来的经典药方,可是咱们老祖宗对抗风寒的法宝,不过现在年轻人听到"麻黄"二字就犯嘀咕,别急,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千年古方到底藏着多少门道。
麻黄汤的前世今生 要说麻黄汤的历史,那可得从东汉末年说起,医圣张仲景在《伤寒论》里白纸黑字写着:"太阳病,头痛发热,身疼腰痛,骨节疼痛,恶风无汗而喘者,麻黄汤主之。"翻译成大白话就是:当人被寒气冻得浑身酸痛、脑袋发胀、鼻塞憋闷还出不了汗的时候,这碗药汤就是救星。
别看现在药店里各种感冒药琳琅满目,古人对付风寒可就靠这几味药:麻黄、桂枝、杏仁、甘草,四味药各司其职,就像支配合默契的足球队,麻黄负责发汗解表打开毛孔,桂枝帮着温经通阳驱散寒气,杏仁降气平喘化解胸闷,甘草调和诸药保护肠胃,这配方放到现在都是教科书级别的组合。
风寒感冒的克星 上周邻居家孩子半夜发烧到39度,吃了退烧药也不见效,孩子妈急得直掉眼泪,老中医爷爷翻出麻黄汤方子,两碗药下去不到半小时就开始冒汗,体温眼看着往下降,这场景我亲眼见过,不得不服老方子的威力。
麻黄汤最拿手的就是对付典型的"冻出来的病":怕冷重、发热轻、浑身酸痛像被揍过、鼻子堵得像塞了棉花、咳嗽带痰还喘不上气,这时候喝麻黄汤就像给身体开了暖气,把寒气从毛孔里逼出来,但要是碰上风热感冒(那种喉咙痛、流黄鼻涕、发热重的),这方子就像火上浇油,千万使不得。
藏在药效里的大学问 很多人以为麻黄汤就是发汗那么简单,其实里头的门道深着呢,麻黄素能刺激肾上腺素分泌,相当于给免疫系统踩油门;桂枝里的挥发油能扩张血管,改善手脚冰凉;杏仁苷镇咳平喘比某些西药还管用;甘草则是保驾护航的,既能解毒又能缓和麻黄的烈性。
记得去年冬天我去东北采风,零下20度拍雪景差点没冻僵,当地老乡看我嘴唇发紫直打哆嗦,赶紧熬了锅热乎的麻黄汤,喝完没多久浑身就暖洋洋的,镜头盖结的冰都能直接抠下来,这才体会到什么叫"寒邪祛尽,正气自复"。
现代人的正确打开方式 虽说是千古名方,但现在用起来讲究更多,我专门请教过省中医院的老师傅,他再三叮嘱:
- 煎药要用陶瓷锅,凉水浸泡药材半小时,大火煮开转小火焖20分钟
- 服药后要盖厚被子发汗,但以全身微湿为度,不能大汗淋漓
- 高血压、心脏病患者要慎用,孕妇绝对不能碰
- 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,原方麻黄用9克,现在人体质娇贵,6克就够
那些年我们误解的事 总有人把麻黄汤当成万能感冒药,其实它最适合的是"冻透"引起的病症,就像我家对门的王大爷,三伏天对着空调直吹,结果面瘫了,老中医开的方子里就有麻黄汤加减,说是寒邪入侵经络,需要强力驱赶,果然吃了一个礼拜就能正常吃饭说话了。
不过现在有些养生节目过度吹嘘麻黄汤,说它能减肥治百病,这就有点离谱了,这方子本质是驱寒解表,跟减肥八竿子打不着,倒是有些运动员偷偷用麻黄提取物兴奋剂,这种歪门邪道千万别学。
居家备药的小窍门 我家里常年备着麻黄汤的药材包,但不是整包买,而是单独配:
- 麻黄选内蒙古产的,绒毛多的是上品
- 桂枝要挑片大油润的,闻着有清香
- 杏仁认准苦杏仁,甜杏仁没用
- 甘草最好是新疆的胀果甘草
平时把这些装在密封罐里,遇上家人受凉马上抓一把煮上,记得煮药不能用铁锅,砂锅不锈钢都行,煮好的药汁趁热喝,那股辛香带着微微的苦,顺着喉咙暖到胃里,寒气立马就散大半。
划重点的安全警示 最后必须敲黑板说几点禁忌:
- 嗓子红肿、黄痰鼻涕的风热感冒绝对禁用
- 吃药期间别吃冷饮,连水果都最好加热吃
- 发汗后要及时擦干换衣服,千万别再受凉
- 小孩老人用量要减半,孕妇千万不能碰
- 连续吃两天没效果就得停,别硬扛
上个月公司前台小妹把麻黄汤当预防药天天喝,结果上火烂嘴角,这就是典型用错地方,这方子是治病的不是保健的,咱们老祖宗的东西都是宝贝,但得用对地方才行。
说到底,麻黄汤能流传千年自有它的道理,在这个抗生素泛滥的时代,这剂简单便宜的中药反而显出难得的价值,不过再好的方子也得对症下药,建议收藏这篇攻略,遇到真正受寒的情况再拿出来用,毕竟老话说得好:"是药三分毒",咱们要学会跟身体对话,才能让这些古老智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