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效≠功能主治?90%的人吃药前都忽略的用药真相!

一归堂 2025-05-19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"医生,这药不是治咳嗽的吗?怎么吃了三天还不见效?"在药房窗口,我每天都能遇到这样的质问,看着患者手里包装盒上醒目的"止咳化痰"字样,我总要叹口气——又是被"功效"和"功能主治"迷惑的典型案例。

药店货架上的"文字游戏" 上周邻居王叔顶着39℃高烧冲进药房,指着货架吼道:"你们这些退烧药到底哪个管用?"我瞥见他手里的复方感冒药,包装上"缓解发热头痛"的功效写得清清楚楚,但当他掏出体温计,水银柱稳稳停在38.5℃时,我才意识到问题所在——这盒药的功能主治明确写着"适用于普通感冒引起的发热"。

这种混淆每天都在上演,就像很多人以为"胃药"都能止疼,却不知道有些针对胃酸过多,有些专治胃黏膜损伤,去年张阿姨把治疗胃溃疡的拉唑类药物当普通胃痛药吃,结果耽误了胃癌早期信号,这个教训让我至今心惊。

藏在说明书里的"密码本" 真正会吃药的人,都懂得解读药品说明书的潜规则,拿常见的布洛芬来说,外盒写着"退热镇痛",但功能主治里小字注明"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",去年有个小伙子运动扭伤后猛吃布洛芬,结果胃出血进了医院,就是没看懂这行小字。

更隐蔽的陷阱藏在中成药里,某款标榜"清热解毒"的冲剂,功能主治里却写着"风热感冒",很多家长见孩子发烧就喂,结果风寒感冒越吃越重,我见过最夸张的案例是位大叔把补气补血的归脾丸当壮阳药吃,完全无视说明书上的"心脾两虚"适应症。

医生不会告诉你的用药潜规则 在三甲医院实习时,我发现个奇怪现象:同样的降压药,不同科室开给不同病人,后来才明白,药品说明书里的"高血压"只是基础功能主治,具体选用还要看并发症,就像同是降糖药,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就有特殊禁忌。

老药师教过我个口诀:"看功效选药,看主治用药",比如两款都标着"治便秘"的药,麻仁丸适合肠燥型,而另一款含大黄的更适合热秘,去年赵奶奶把润肠的首乌片当减肥药吃,导致严重腹泻,就是典型的主治错位。

普通人的自救指南 现在每次买药,我都会带个小本子记录关键信息,比如某款网红止痛药,功效写着"快速镇痛",但功能主治里明确标注"不适用于牙痛、痛经",上个月同事经期腹痛吃这个,结果疼到打120,就是没注意这个细节。

建议大家建立自己的"用药档案",把常用药的功能主治拍下来存档,特别是家里老人孩子的用药,就像我爸的降压药,包装上"头晕头痛"的功效很显眼,但真正该注意的是"原发性高血压"的主治范围,这关系着能不能联合用药。

那些年我们交过的"智商税" 保健品柜台是最考验人的地方,某款胶原蛋白饮料标着"改善皮肤",但功能主治栏写的是"营养补充剂",我表姐喝了三个月没效果,看了说明书才知人家根本没承诺美容功效,还有号称"提高免疫力"的蜂胶胶囊,实际主治是"免疫力低下者",健康人吃了反而可能上火。

最离谱的是有款网红美白丸,把"抗氧化"写在功效栏,功能主治却藏着"黄褐斑辅助治疗",我闺蜜吃了两个月没白反黑,去医院才知道自己根本不适合这类产品,这些案例都在提醒我们:会吃药比会买药更重要。

在这个全民养生的时代,与其迷信广告里的"神奇功效",不如静下心来读三遍功能主治,毕竟药品说明书不是装饰,而是关乎健康的生死状,下次再看见"清热解毒""补钙壮骨"这些字眼,别急着掏钱包,先找找那个藏着关键信息的角落——那里写着你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