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瓜蒌的神奇功效,从润肺到通便,一文讲透它的妙用

一归堂 2025-05-21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老祖宗留下的中药里,总有几味药看着不起眼,却藏着大智慧,今天要聊的瓜蒌,就是这种“低调实力派”,别看它长得像橘子皮,浑身都是宝,从果皮到种子,甚至根茎都能入药,尤其是现在天气干燥,很多人咳嗽、便秘、胸口闷,这时候瓜蒌就能派上大用场,咱们今天就掰开揉碎了,讲讲这味中药到底牛在哪儿!

瓜蒌是啥?先搞清楚别闹笑话

瓜蒌又叫“栝楼”“天花粉”,南方北方都有,但以浙江、江苏一带的品质最好,它的果实像个小葫芦,表皮橙黄带皱,切开后里面全是扁扁的种子,看起来像缩小版的南瓜籽,老中医常说:“瓜蒌全身都是药”,果皮叫“瓜蒌皮”,能清肺化痰;种子叫“瓜蒌仁”,专门润肠通便;连根茎加工后的“天花粉”,都是清热生津的猛将,可以说,一棵瓜蒌养活了半本《中药典》。

润肺止咳,专治“火烧嗓子”的咳嗽

秋冬季节最烦人的就是干咳,尤其是那种嗓子痒得像有毛刷子在扫,咳出来的痰又黄又黏,这种情况多半是“痰热咳嗽”,而瓜蒌皮就是痰热的“克星”,它不像西药止咳药那样强行憋住痰,而是像一台“肺部清洁机”——把黏糊糊的黄痰稀释掉,顺着喉咙推出来,比如经典的“贝母瓜蒌散”,配上雪梨炖汤,喝两天就能明显感觉喉咙里的火被浇灭了。

这里教大家一个土方法:如果出现咳嗽、黄痰多,直接用瓜蒌皮泡水喝(10克左右),加点蜂蜜调味,怕苦的话,可以搭配罗汉果一起煮,既能压住苦味,还能增强润喉效果,不过注意,如果是白痰多、怕冷的寒咳,就别用瓜蒌了,免得雪上加霜。

宽胸散结,胸闷气短的“急救药”

现代人压力大,经常感觉胸口像压了块石头,中医说是“胸痹”,通俗讲就是气儿堵在这儿了,瓜蒌皮这时候就像个“疏通工”,能把胸口的郁结之气给理顺了,张仲景的《金匮要略》里有个名方叫“瓜蒌薤白白酒汤”,专治心绞痛、胸闷,现在很多中成药里都偷师了这个配方。

如果你只是偶尔胸闷,没到生病的程度,可以试试用瓜蒌皮+陈皮泡茶,两者各抓5克,开水焖泡,喝起来有点柑橘的清香,还能顺便调理肝气,不过要是胸闷得厉害,甚至疼得冒冷汗,千万别硬扛,赶紧去医院,别自己瞎折腾。

润肠通便,比香蕉管用的“肠道润滑剂”

要说瓜蒌最接地气的功效,还得是通便,它的种子瓜蒌仁含有大量油脂,对肠道的滋润效果堪比“涂香油”,很多老年人便秘,医生会开含瓜蒌仁的药方,因为比起大黄、番泻叶这种猛药,它属于“温和型选手”,不伤正气,特别适合长期调理。

居家用法也简单:抓一把瓜蒌仁(大约20克),捣碎后用开水冲泡,代茶饮,嫌味道寡淡的话,可以加些决明子或者蜂蜜,不过要注意,孕妇和体质虚寒的人慎用,毕竟油脂滑肠,肚子本来就松的人可能会拉肚子。

消痈散结,对付身上那些“无名肿痛”

瓜蒌还有个冷门技能——消炎散结,古人发现它对乳腺炎、腮腺炎这类“痈肿”特别有效,本草纲目》里提到,瓜蒌能“消痈肿毒”,现代研究也证实它含有抗菌成分,如果脸上突然长了个红肿的大痘痘,或者脖子上淋巴结肿大,可以用瓜蒌皮捣烂外敷,再配合内服,双管齐下。

不过这种方法更适合初期的小炎症,如果已经化脓或者发烧,还是得乖乖吃抗生素,体质偏寒的人用瓜蒌外敷时,记得加点姜汁调和,免得寒气钻进去。

瓜蒌的“禁忌雷区”,这些人要小心

虽说瓜蒌好处多,但用错了也翻车。

  • 脾胃虚寒的人:瓜蒌性寒,这类人吃了容易肚子疼、拉稀;
  • 孕妇:瓜蒌仁滑肠,可能引发早产;
  • 和乌头类药材冲突:瓜蒌不能和川乌、草乌一起用,否则可能中毒。

建议第一次用瓜蒌前,先从小剂量开始试,比如3克泡水喝,观察有没有腹泻或胃不适,如果没事再逐步加量,安全第一。

日常食补妙招,养生也能玩出花

瓜蒌虽然多用于药材,但也能融入饮食。

  • 瓜蒌粥:取10克瓜蒌皮煎汁,和大米一起煮粥,适合咳嗽痰多的人;
  • 瓜蒌炖肉:用瓜蒌仁代替花生米炖排骨,汤更清甜,还能润燥;
  • 自制瓜蒌茶:瓜蒌皮+金银花+甘草,按2:1:1比例混合,泡水喝清热解暑。

不过要注意,新鲜瓜蒌直接吃可能刺激喉咙,一定要经过炮制或煮熟,市面上也有卖炒制过的瓜蒌子,当零食嗑能润肠,但别买加了太多盐和香料的,反而败火。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