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生僻字读音大揭秘!别让老祖宗的智慧哑了

一归堂 2025-04-25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"师傅,这味药叫啥?""䗪虫(zhè chóng)",十五年前我在中药铺当学徒时,每次抓药都像在闯文字关卡,看着柜台上写着"白芷(bái zhǐ)""䗪虫"的药签,总忍不住偷偷查字典,这些年走南闯北拜访老药师,发现很多年轻人连"川贝母"都要读成"川贝母(mǔ)",其实正确读音是"川贝母(wù)",今天咱们就来盘盘那些让人舌头打结的中药名,顺带挖挖背后的文化彩蛋。

【第一味】䗪虫(zhè chóng) 这虫子学名"地鳖",但中药铺里都叫"䗪虫",第一次听见师傅喊"䗪虫三钱",我差点当成"炸虫",这字念"zhè",《本草纲目》里就有记载,主治跌打损伤,老辈人常说"䗪虫配土元,接骨赛神仙",不过现在年轻人多用云南白药,知道这味药的越来越少了。

【第二味】白芷(bái zhǐ) 去年直播卖养生茶,有观众问"白止是啥",这味药可是《神农本草经》里的"上品",能祛风止痛,记得在安徽亳州药市,看见摊主用毛笔写"香白芷",底下小字标注"zhi第三声",其实古代"芷"通"茝",《楚辞》里"扈江蓠与辟芷兮"也是这个字,没想到吧?

【第三味】蟅虫(zhè chóng) 别和䗪虫搞混了!虽然都是虫类药,但蟅虫是"土鳖"的正式名称,在浙江义乌的民间药房,老师傅会特意纠正:"蟅虫治腰痛,䗪虫通经络",这俩活宝经常在处方单上"打架",新手抓药时手心都是汗。

【第四味】茺蔚子(chōng wèi zhǐ) 这名字自带BGM效果,念快了像在唱Rap,其实是益母草的种子,李时珍说它能"活血调经",有次见实习生把"茺"读成"荒",被老药师笑称"你这一念,二十年道行毁于一旦",茺"字家族还有"芎䓖(xiōng qióng)",都是考验牙口的主儿。

【第五味】金樱子(jīn yīng zǐ) 这名字听着像武侠小说里的暗器,其实是种带刺的野果,《本草拾遗》说它"涩精气,止遗泄",在福建山区采药时,药农教了个土方:金樱子泡酒,专治"夜壶多",不过现在城里人更爱西洋参,这种山野之宝渐渐成了老一辈的回忆。

【第六味】诃子(hē zǐ) 千万别读成"呵子"!这黑褐色的果子是藏药里的常客,《四部医典》用它治"培根病",在拉萨八廓街的甜茶馆,常见老人含着诃子片润喉,有意思的是,同音不同字的"喝子"在东北话里是"训斥"的意思,不知道当年命名的大夫是不是也玩过谐音梗?

【第七味】䗪虫vs蟅虫冷知识】 考考大家:下面哪个说法正确? A. 䗪虫是会飞的甲虫 B. 蟅虫生活在盐碱地 C. 两味药功效完全相同 答案:都不对!䗪虫是土鳖的幼虫阶段,蟅虫才是成虫,古人根据生长周期起名,就像现在分"鸡崽"和"老母鸡",不过现代药典已经合并为"土鳖虫",算是给舌头放了条生路。

【第八味】茜草(qiàn cǎo) 这名字堪称中药界的"送分题",9%的人会读错,正确读音是"xiān cǎo",但《纲目拾遗》里写作"茜",在广东凉茶铺,老板会指着红丝线般的药材说:"这是西草,清热凉血的",茜"字本意是绛红色,和它的根茎颜色完美呼应。

【第九味】蟅虫的隐藏用法】 老药师教我个绝招:蟅虫焙干研末,香油调敷,专治瘊子,有次邻居小孩长"鱼鳞痣",用这个方法三天就结痂,不过现在年轻人觉得"土方法太土",宁愿去医院激光,想起师傅的话:"有些本事不是科学能解释的,但存在即有理。"

【第十味】䗪虫的现代危机】 前几年亳州药交会,有个韩国商人指着䗪虫问:"这个蝉蜕怎么卖?"把在场中国人都逗乐了,现在中医院校教拼音不教反切,导致很多传统读法失传,就像"芎䓖"读成"熊穷",完全失去了古韵。

写这些不是要大家都成"认字大师",而是觉得每个中药名都是活的历史书,就像"白芷"带着楚辞的香气,"䗪虫"藏着秦汉的甲骨记忆,下次抓药时,不妨多问问老药师:"您给讲讲这味药的故事?"毕竟,我们吃的不只是草木虫兽,更是五千年的文化密码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