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朋友在药铺抓药时闹了笑话,拿着处方单问老板:"川贝和川贝母是两种药吗?"其实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,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中药界这位"百变大咖"——川贝到底有多少马甲,背后又藏着哪些门道。
老辈人常说的"川贝",在药房正式处方里大多写作"川贝母",这个"母"字可不是随便加上去的,就像我们熟悉的贝母梨汤、川贝枇杷膏里的主角,都是这种百合科植物的干燥鳞茎,不过在不同产地和炮制方式下,它还会换上各种行当里的"艺名"。
先说最有名的"松贝",这可是川贝家族的颜值担当,为啥叫松贝?您拿放大镜瞧它的鳞片,层层叠叠像松树皮一样纹理清晰,这种主要产自四川若羌地区的宝贝,算是川贝里的爱马仕,每公斤价格能上千,有意思的是,松贝还有个接地气的俗名叫"珍珠贝",因为品相好的松贝真的像颗颗小珍珠。
再往西北走,青海甘肃一带产的叫"青贝",这名字倒是直白,就像超市里的青苹果、红富士那样按产地命名,青贝个子比松贝壮实,表面褐色斑点像豹纹,药效更偏重清热化痰,老药师捏着青贝会说:"这是高原阳光喂出来的药性。"
要是听见老中医说"炉贝",千万别以为是真的用火炉烤过,这是人工栽培的川贝,因为形似马牙又叫"马牙贝",虽然身价比不上野生松贝,但止咳效果丝毫不差,现在市面上八成川贝制品都是炉贝,毕竟野生资源越来越金贵了。
除了这三个正经编号的名字,民间还流传着不少亲切的叫法,比如云南那边管它叫"虫草花",别看名字带着虫草,其实是川贝的细小鳞叶,还有人叫它"观音合掌",您细看那两片抱合的鳞瓣,是不是活脱脱像个双手合十的菩萨?
说到这儿您可能要问,这些别名有啥讲究?这里头可藏着大学问,松贝主滋阴润肺,适合干咳少痰;青贝擅清肺热,对付黄痰咳嗽;炉贝性价均衡,日常保健最合适,就像川菜师傅用花椒分得清红椒青椒,老中医开方选川贝也要辨症施治。
记得去年陪邻居王奶奶买药,她非说药店给的"川贝粉"不如以前管用,后来才明白,原来她记挂的是早年那种带点咸味的生川贝粉,现在改良后多是微甜的熟粉,这也提醒我们,买川贝时一定要问清楚是原生粉还是加工品,别让"贝母"变了味。
现在市面上还冒出些新花样,比如什么"川贝柠檬膏""川贝陈皮糖",这些新式保健品倒不算骗人,但真要治病还得老老实实用传统饮片,就像老话讲的:"橘子皮晒干是陈皮,鲜橘皮只能算果皮。"
最后教大家两个实用窍门:正宗川贝泡水后会膨胀成半透明状,假的则浑浊发硬;好川贝嚼着有点粘牙,劣质品反而脆生生,记住这些,下次再去药房就不会被各种"贝"弄得晕头转向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