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喷嚏声就没断过,隔壁工位的小王裹着羽绒服还在打寒颤,我递纸巾时随口问了句:"你这是风寒还是风热啊?"结果他支支吾吾答不上来,这场景是不是特别熟悉?
其实分辨风寒感冒特别简单,记住三个关键点:第一浑身发冷穿再多都没用,第二鼻涕像自来水一样哗啦啦流,第三舌头伸出来颜色淡白还冒薄白苔,这时候要是瞎吃清热解毒药,等于给寒气又浇了盆冷水,越吃越严重。
上周我妈视频时说小区里好多老人小孩中招,让我赶紧把祖辈传的方子整理出来,要说应对风寒感冒,中医可有几千年实战经验,今天就给大家扒一扒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药方,不过先划重点——所有方子都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,特别是孩子和孕妇!
最有名的当属张仲景的麻黄汤,听着吓人但配伍很科学,家里熬药的话,9克麻黄配上6克桂枝,再加上杏仁和甘草,麻黄就像先锋队强行打开毛孔,桂枝负责温暖经络,杏仁平喘甘草调和,煮好后趁热喝,盖上厚被子发汗,半小时后全身通透的感觉简直不要太爽。
要是嫌麻黄汤太猛,桂枝汤就是温和版的选择,桂枝、白芍各9克,生姜大枣熬水,这方子妙在既能驱寒又不伤阴,特别适合体质偏弱的老人小孩,记得喝完要喝碗热粥帮助发汗,但千万别吹风,不然寒气卷土重来更麻烦。
我们老家还有个土方子,用葱白、豆豉、生姜煮水,这三样都是厨房常备,葱白连须那种最好,豆豉抓一把,生姜切片,煮成浓汤加红糖,别看简单,对付初起的风寒特别管用,我上次淋雨回来喝了两顿,第二天就活蹦乱跳了。
很多人问能不能放花椒、紫苏这些,当然能!花椒十来粒拍碎,紫苏叶三五片,和红糖姜水一起煮,祛寒效果加倍,但要注意如果是干咳无痰的寒咳,可以加点陈皮;要是头痛得像戴紧箍咒,加两片白芷立马缓解。
熬药讲究细节,陶瓷锅或砂锅是首选,不锈钢锅也行,千万别用铁锅,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煎,头煎20分钟,二煎15分钟,混合两次药液分三次喝,药渣别倒,装布袋里热敷大椎穴,那酸爽谁用谁知道。
特别要提醒的是,吃完药忌口比吃药还重要,冰淇淋、西瓜、冷饮这些寒凉食物绝对碰不得,猪肉、海鲜这些腻歪的东西也要忍住,多喝米粥吃炖烂的青菜,给脾胃减轻负担才能好得快。
前两天邻居阿姨硬扛了三天,结果发烧到39度,去看中医时大夫直摇头,本来简单的桂枝汤就能解决,拖成肺炎可麻烦了,所以大家千万別学网上那些硬抗攻略,该看医生就看医生,中药也不是万能的。
预防才是真功夫,平时用艾叶泡脚特别管用,每周泡个两三回,水温控制在45度左右,泡到微微出汗就行,三伏天做做艾灸,关元、足三里、大椎这几个穴位轮流灸,冬天抵抗力能翻倍。
最后说个冷知识,风寒感冒期间适当吃点胡椒、花椒反而有好处,这些辛温调料能帮助身体产热,但切记别过量,就像炒菜放调料,适量提味,过了就变黑暗料理了。
各位如果试过这些方子觉得有用,欢迎来留言分享,毕竟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找到适合自己的调理方法最重要,下期打算讲讲风热感冒的应对,关注我不错过实用干货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