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医生你说这疼起来和针扎似的,就真没治了?"在省中医院风湿科门口,56岁的王婶攥着皱巴巴的化验单,眼泪在眼眶里打转,她身后跟着蹲不下去的儿子,父子俩刚从西医诊室出来,主治医师摇着头说这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。
这样的场景在风湿科每天都上演,都说风湿是"不死的癌症",可真就这么认命了吗?今天咱们就来唠唠那些让老风湿患者重新挺直腰杆的中药故事。
风湿不是单纯的"受凉"那么简单 很多老乡以为风湿就是穿少冻出来的,其实这毛病比想象中复杂得多,前阵子村里张铁匠老是膝盖肿得像个馒头,刚开始以为是打铁时吹风受凉,结果喝了半个月姜汤反而越来越严重,后来去县中医院一查,大夫指着片子说:"你这是年轻时干重活落下的病根,湿气淤在关节里二十年了!"
老中医给开了三服中药,头煎喝下去当晚,老张就感觉膝盖发热发痒,喝完七副药,原本弯都弯不下的腿居然能打弯了,现在他逢人就说:"早知道该早点看中医,白遭了这么多年罪!"
藏在山里的"风湿克星" 去年清明采茶季,隔壁村李大姐突然手肿得握不住采茶筐,镇卫生院说是类风湿发作,给开了激素药,李大姐吃了三天胖了八斤,吓得把药全扔了,后来她妈翻出本泛黄的偏方书,按上面说的去后山挖了雷公藤、七叶莲这些野草药。
您猜怎么着?连喝带泡手脚十天,手指头居然能慢慢并拢了!现在李大姐不光能采茶,还天天教姐妹们辨认草药,她说这些山货看着不起眼,对付风湿比进口药都管用。
祖传秘方里的门道 我太爷爷留下的医书里记着个"五虎追风散",专治游走性风湿痛,前些天邻村赵大爷肩周疼得整宿睡不着,儿子开车带他去省城大医院,磁共振做了一圈还是建议打封闭针,老头倔脾气上来了,非要试试老法子。
抓齐羌活、独活、川芎这几味药,按古法用黄酒炮制,才喝到第三顿,原先疼得梳头都难的肩膀,竟然能慢慢举过头顶了,现在赵大爷天天在村口健身器材上拉单杠,见人就显摆他的中药渣子。
祛风湿要打"组合拳" 光靠吃药可不够,老中医都讲究"三分治七分养",我们镇上的陈老师得了产后风湿,月子里吹了空调,现在稍微吹点风就浑身僵,她严格按照医嘱:早上喝桂枝汤驱寒,中午艾灸命门穴,晚上用艾叶水泡澡。
最绝的是她家厨房永远飘着姜枣茶的香味,炒菜必放花椒胡椒,连腌咸菜都搁着桂枝片,坚持半年,现在她穿着裙子在操场散步,谁看得出以前是个"玻璃人"?
避开这些坑才能见效快 好多病友急着治病乱投医,结果越治越糟,上次听刘叔说他网上买的"特效风湿胶囊",吃完浑身起红疹,送医院抢救花了两千多,后来才知道那些所谓"藏药"掺了不明激素。
还有人听说泡脚好,直接用滚烫的草药汤熏,结果烫伤起泡,正确做法是用40度温水,加点伸筋草、透骨草,泡到微微出汗就行,记住风湿怕凉更怕燥,补阳气要像炖鸡汤那样文火慢煨。
日常养护的小窍门 现在年轻人也得风湿的不少,多半跟熬夜吃冰有关,我表弟打游戏通宵,夏天冰可乐当水喝,二十出头就膝盖咔咔响,让他每天嚼几粒枸杞,煮粥放点杜仲,三个月下来居然不喊疼了。
老年人更要注意保暖,开春时用粗盐炒热装布袋敷关节,比电暖宝管用多了,梅雨季节记得关窗,被褥常晒,屋里放点石灰吸潮,这些土办法花小钱治大病,关键得坚持。
写到这里,窗外正下着毛毛雨,想起王婶上周碰见我,兴奋地展示她新学的太极云手势,她说现在阴天膝盖也不胀了,准备跟老姐妹们去爬青云山,看着她们远去的背影,忽然觉得老祖宗留下的药方,才是对抗风湿最好的武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