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老李家的黄芪又滞销了,这位在甘肃陇西种了二十年中药材的药农,看着仓库里堆成小山的党参、当归,烟瘾都急得犯了。"去年这时候早就被收购商抢光了,现在连个问价的电话都没有。"他蹲在地头,手指碾着干枯的药材梗,眉头拧成结。
这不是个例,从亳州药市到玉林药材交易中心,往日热闹的中药材交易区如今冷清得像菜市场收摊,三七价格腰斩,人参跌成"萝卜价",连阿胶都用不起驴皮改用马皮——中药行业的"下行"来得比倒春寒还突然。
说白了,这场危机早有预兆,前些年中药材价格坐火箭,把整个行业惯出毛病,云南的重楼从每公斤300元飙到1800元,东北的五味子三年涨了四倍,资本闻着腥味就来了,包山包地种药材,连阳台上都摆满花盆搞"中药材理财",结果呢?供大于求像雪崩一样砸下来,2023年中药材整体价格指数暴跌23%,创下近十年最大跌幅。
但细看这波调整,藏着行业洗牌的必然,过去那些靠炒概念、囤积居奇的中间商,现在赔本甩货的声音比咳嗽都响,反而是老老实实做道地药材的种植户,虽然利润薄了,但订单反而稳了,就像文山州的三七种植大户老杨,去年砍掉一半种植面积,改种有机三七,"以前拼价格,现在要拼质量了"。
更深层的矛盾在产业链条上撕开伤口,中药材不像西药有统一标准,同是川贝母,松潘产的和重庆产的价格能差十倍,这种信息不对称让中间商赚得盆满钵满,却苦了两头——药农卖不上价,药店采购成本居高不下,如今价格暴跌反而倒逼行业改革,阿里健康最近推出的"药材溯源系统",扫码就能看见种子哪天下地、施过几次肥。
年轻人对中药的态度也在悄悄改变这场危机,95后小圆说她买中药保健品就像买奶茶:"包装要好看,功效不能含糊,最好还能拍照发朋友圈",这让老字号们坐不住了,同仁堂推出"草本咖啡",广药集团开发"中药盲盒",连黄芪面膜都成了小红书爆款,当祛湿茶变成办公室社交货币,谁还说中药只能在药房里吃灰?
不过别以为降价就是末日倒计时,越南的牛黄解毒片已经抢占东南亚市场,日本把汉方药做成美妆原料,韩国更是把参类制品卖成伴手礼,这些案例都在提醒我们:中药下行期恰恰是修炼内功的好时机,就像当年普洱茶崩盘后诞生古树茶标准,这次的行业震荡或许正在酝酿新的机会。
对普通消费者来说,这倒是个捡漏的好时机,某宝上五年陈艾草现在半价抛售,正适合用来泡脚养生;药店角落的破壁灵芝孢子粉,现在买二送一还送煎药壶,但要注意别贪便宜买到硫磺熏过的劣质品,毕竟《中国药典》刚更新了重金属检测标准,这时候更要看准GMP认证标志。
站在风口浪尖的中药人,现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清醒,药农老李开始学直播带货,把黄芪炖鸡的视频拍得香气四溢;亳州药商小王转型做中药材跨境电商,第一单就发了二十公斤当归到新加坡,这些星星点点的转型,或许正在编织中药产业的新版图。
这场"下行"更像是场及时雨,冲掉虚火,露出真金,当资本泡沫退去,留下的是真正懂行的人,就像老中医常说的那句话:"药材要经三冬三晒,好药需过九蒸九制",行业何尝不是如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