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药店抓药时闻到股熟悉的豆香味,突然想起老中医常说的"带豆腥味的药材",这可不是指药材变质发馊,而是某些中药自带的特殊香气,今天就带大家认识几位自带"豆香名片"的中药小伙伴,看看它们是怎么把豆子味玩出养生高度的。
【豆子变身记】 先说最典型的淡豆豉,这货其实是发酵过的黄豆,做法挺有意思——把黄豆泡胀后煮熟,再和青蒿、桑叶这些清热草药拌在一起发酵,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特殊气味,既保留了黄豆的醇香,又混入了药草的清香,老辈人熬鱼汤去腥最爱放两粒,既能解鱼腻又能暖肠胃。
同属豆科的大豆黄卷就更妙了,这玩意儿是刚发芽的黄豆卷成的钩钩,看着像小弹簧,春天肝火旺的时候,抓一把煮水喝,豆腥里带着新芽的清新,据说能唤醒被冬眠憋坏的脾胃,我试过用它代替茶叶泡水,淡淡的豆奶香特别治愈。
【厨房里的中药铺】 别以为带豆腥味的药材只能煎汤药,它们在厨房可都是隐藏高手,去年感冒咳嗽,我妈就在炖梨里加了掰碎的淡豆豉,那股豆香完美盖住了川贝的苦味,现在我家炖肉添料时,总会丢几颗进去,肉汤瞬间多了层醇厚的底色。
要说最会伪装的,当属刀豆,这弯弯像月牙的豆荚,炒着吃根本尝不出药味,但要是遇上打嗝不止,老中医开的方子里准有它,上次同事饭后不停嗳气,我给她煮了刀豆米粥,她说喝下去胃里像敷了层温热的豆毯,半天就止住了尴尬。
【祛腥有妙招】 虽说这些药材自带豆香,但真要入菜也得讲究方法,比如新鲜的蚕豆花蕾,直接凉拌确实有种青涩的豆腥,我们老家通常会用腊肉爆香后再炒,油脂激发出的香气能把生豆味转成迷人的焦香,不过要提醒一句,蚕豆相关的药材容易引发过敏,嘴馋前记得确认自己能不能吃。
最有意思的是黑豆衣,这黑不溜秋的小家伙其实是黑豆的种皮,泡茶时浮在水面像朵乌云,刚入口确实带着生豆浆的涩味,但细品又能尝出紫葡萄般的回甘,美容达人拿它当口服面膜,说是能养出发梢到脚跟的黑亮光泽。
【药房冷知识】 逛中药材市场会发现,带豆腥味的药材多藏在角落,比如扁豆花晒干后仍有淡淡豆香,却是治疗暑湿呕吐的良药;连不起眼的绿豆衣(绿豆外皮)都能入药,专治眼睛红肿,最逗的是相思子,这红黑相间的毒豆子闻着竟有烤花生的焦香,当然只能看不能尝。
下次抓药要是闻到熟悉的豆香,别急着捂鼻子,这些把豆子香气融入药效的聪明才智,可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养生彩蛋,不过要记住,再温和的药材也有脾气,就像吃毛豆得挑嫩的,用豆腥药材也得对证才行,毕竟咱们养生,既要懂豆子的香甜,也要明白药性的深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