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常山,藏在中药里的千年抗疟密码

一归堂 2025-04-27 科普健康 1606 0
A⁺AA⁻

在中医的百草堂里,有些名字听起来像地名,有些像人名,还有些像物品,黄常山",光听名字可能以为是个地名,其实它是一味专治疟疾的中药,这味药在古代叫"蜀漆",现代又叫"鸡骨常山",老药工们还习惯称它为"恒山",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味藏着千年智慧的抗疟奇药。

从"蜀漆"到"鸡骨常山":名字背后的学问

常山最早记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古人称它为"蜀漆",这个"蜀"字大有讲究——汉代时四川被称为"蜀郡",而这味药的主产区就在四川江油一带,当地百姓发现这种植物的根茎断面有黄白色晕圈,就像骨头裹着黄蜡,便形象地叫它"鸡骨常山",到了明清时期,药商们为了区分产地,又给它取了"恒山"的雅号,因为河北古称"恒山郡"也有出产。

老辈人常说"七月半,采常山",这时候的根药效最佳,新鲜的根茎切成斜片晒干后,会卷曲成鸡骨状,这正是"鸡骨常山"名称的由来,有趣的是,不同地区对它的称呼暗藏玄机:广东人叫它"土常山",江浙地区称"臭常山",而西北药市则流传着"黄常山"的叫法,这些俗称都指向同一个主角。

疟疾克星的千年实战记录

在青霉素还没诞生的年代,常山就是中医对抗疟疾的王牌,东汉医圣张仲景在《金匮要略》里记载的"白虎加桂枝汤",核心药物就是常山,古人发现这味药有个神奇特性:发病前服用能截断疟疾发作,正所谓"截疟如截河"。

唐代药王孙思邈在《千金方》里记载了个有趣案例:有位商人在岭南感染疟疾,高烧昏迷,随行郎中用三钱常山煎水,配合两枚红枣急煎,病人服下后竟吐出大量黑水,次日疟疾竟不再发作,现代研究证实,常山含有的"常山碱"能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,这种催吐作用正是身体排毒的表现。

不过老中医都知道,生常山毒性大,必须经过特殊炮制,传统做法是用黄酒浸泡九蒸九晒,既能降低毒性,又能增强抗疟效果,现在药厂生产的常山片,依然保留着这种古法炮制工艺。

现代实验室里的新发现

别看常山在中药柜里躺了两千年,现代研究却不断给它带来新身份,2015年中科院团队从常山提取出新型生物碱"常山酮",发现它不仅能抑制疟原虫,对某些癌细胞也有杀伤作用,更神奇的是,这种成分对正常细胞的损伤极小,堪称天然靶向药。

在非洲抗疟前线,中国医疗队把常山与青蒿素联合使用,发现能缩短疟疾治疗周期,当地居民亲切地称它为"东方神草",因为相比西药奎宁,常山没有心慌头晕的副作用,现在全球有13个国家批准了含常山成分的抗疟新药。

最近日本学者还发现常山的新用途:它能激活肠道内的有益菌群,改善抗生素导致的菌群失调,这项研究发表在《自然》杂志上,让古老的常山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

使用常山的三大禁忌

虽然常山是良药,但使用时也有讲究,老中医常说"常山三不碰":孕妇绝对禁用,因为其活血作用可能导致流产;体虚胃弱者慎用,生常山会刺激肠胃引发呕吐;儿童用量要严格控制,过量可能损伤肝肾。

正确用法应该是:成人每日剂量不超过10克,煎煮时间要超过40分钟,配伍时常用柴胡、黄芩来调和药性,搭配白芍、甘草能缓解胃肠不适,最经典的配方当属"截疟七宝饮",将常山与草果、槟榔同用,专门对付顽固疟疾。

现在市面上能买到的常山制剂主要有三种:传统饮片适合煎汤;糖衣药片便于携带;最新研发的纳米微球制剂既提高疗效又降低毒性,不过无论哪种剂型,都要遵医嘱服用。

藏在诗词里的中药密码

您可能不知道,常山还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,宋代诗人杨万里写过"蜀漆春生石涧旁,鸡骨花开五月凉",说的就是常山的生长环境,明代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里专门考证:"恒山即常山,南人谓之土常山,北人呼为野椒树"。

在民间传说中,常山还有段浪漫故事,相传古时有对恋人,男子患疟疾濒死,女子翻山越岭采回常山救命,后人就把这种开淡蓝小花的植物称为"相思草",暗喻生死相依的情义。

如今在四川江油的百年老药田里,还能看到按照古法种植的常山,每年霜降时节,药农们像采人参一样小心挖取根茎,这片土地延续着千年不变的种植智慧。

从"蜀漆"到"黄常山",从《神农本草经》到《柳叶刀》,这味中药见证了中华文明与现代科学的碰撞,当我们在药店看见标着"鸡骨常山"的药罐时,不妨想想它背后两千年的抗疟史诗,下次再听到"恒山"这个别名,可别再以为是山西的那个五岳之一了——毕竟在中药的世界里,每个名字都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