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后台总有人留言说"喝完中药嘴巴干得不行","药汤子喝得直冒火",其实这种情况特别常见,上周我陪老妈看中医时就碰上个阿姨,捧着保温杯直咂嘴:"这中药咋比黄连还苦,喝完嗓子眼都要冒烟了!"
中药为啥总让人嘴发干? 说白了就是身体在"排毒",老中医常说"药过喉头三寸才起效",很多祛湿、清热类的方子都会加速代谢,就像给生锈的铁门浇热油,刚开始滋啦作响,等锈迹除了自然就顺滑了,不过有些情况得特别注意:
-
方子里有"燥性"药材 像茯苓、白术这些健脾祛湿的明星选手,虽然能吸走体内水湿,但就像烘干机似的把津液也带走些,特别是南方人开的祛湿方,北方朋友喝着就容易上火。
-
煎药方法不对 上次见邻居张叔把枸杞菊花茶当中药煮,结果用铁锅熬得黑糊糊,其实砂锅才是标配,不锈钢锅次之,铁锅最容易和药材里的鞣酸反应,喝着又涩又燥。
-
服药时间有讲究 有个快递小哥总趁午休空腹喝药,结果胃里没食儿垫着,药劲直冲头顶,现在改成早饭后半小时温服,再配块苏打饼干,嘴里就没那么干了。
5个妙招让嘴巴不"沙漠化" 我表姐调理痘痘那会儿,每天抱着青花瓷杯猛灌水,结果越喝越渴,后来老中医教了她几招,现在她喝中药比喝奶茶还顺溜:
-
含颗"小炸弹" 不是让你吃糖!去药房抓点乌梅或山楂片,含在舌根下慢慢吮,这招特别适合喝补气血的膏方,酸味能刺激唾液分泌,比喝白开水管用多了。
-
饭后半小时再服药 千万别空腹"干啃"药汤,先吃点山药粥、软面条垫底,就像给胃壁穿上防护服,药汤顺着食道滑下去不会灼得慌。
-
药汤温度有玄机 以前总以为"趁热喝"才好,现在才知道37℃最合适,用手背试温刚好不烫,这时候喝既不会烫伤黏膜,又能保留药性。
-
随身带"续命水" 用黄芪+麦冬+罗汉果泡茶,装在ins风玻璃瓶里,每喝一口中药就抿半口茶,就像给喉咙涂润唇膏,注意别用保温杯闷着,不然药材会变"炸药包"。
-
睡前搓个"补水穴" 脚底的涌泉穴是肾经起点,每晚搓3分钟相当于给身体开闸放水,再配合嘴唇做"亲空气"动作(就是撅嘴亲吻状),第二天晨起嘴巴滋润着呢。
出现这些情况快停药! 可不是所有口干都能硬扛,去年办公室王姐喝调经药喝出口腔溃疡,嘴角烂得结痂,这就是身体在拉警报了:
× 舌头起芒刺像砂纸 × 半夜渴得要起床喝水 × 小便比浓茶还黄 × 牙龈红肿出血
这时候别死磕,赶紧找医生调整方子,我同事加了几克知母立马见效,就像给干涸的河床引了清泉。
预防口干的隐藏技巧 中医院门口卖蜂蜜的老爷爷教我个偏方:喝药前含半勺槐花蜜,再用温水送服,蜜汁在口腔形成保护膜,比直接喝药舒服十倍,不过糖尿病人要慎用,可以用梨膏代替。
最后唠叨一句:口干不一定是坏事,就像给皮鞋上油会暂时发粘,等油脂渗进去就光亮了,坚持喝够三个疗程,你会发现不仅嘴巴不干了,连皮肤都跟着水润起来,要是实在受不了,就跟医生申请把黄芩换成黄柏,把陈皮换成橘红,这些都是润燥小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