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州深山藏仙草?揭秘中药材种植如何让老乡富起来!

一归堂 2025-04-27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"以前种玉米累死累活赚不到钱,现在伺候这些草草苗苗,收入翻了好几倍!"在贵州罗甸县的石斛种植基地里,王大哥蹲在地里给兰花苗浇水,黝黑的脸上挂着汗珠却笑开了花,这个藏在云贵高原褶皱里的省份,正用一株株中药材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故事。

说起贵州种中药,那真是占尽了天时地利,全省森林覆盖率超60%,年均气温16℃左右,加上常年雾气缭绕的喀斯特地貌,简直就是天然的中药材"孵化器",你瞧那雷公山脚下的阴湿岩缝里,野生铁皮石斛倔强地生长;乌蒙山区的向阳坡上,半夏、太子参挨挨挤挤;就连西双版纳都望尘莫及的热带季风区,还有大面积的砂仁、槟榔在舒展枝叶,老药农常说:"咱们贵州的土,捏把都能捏出药香味!"

不过这致富经可不是轻轻松松就念好的,十年前王大哥刚转行种石斛时,差点把棺材本都赔光。"种玉米至少能填饱肚子,这娇贵的兰科植物,稍微伺候不周就烂根",转机出现在2018年,省农科院专家带着显微镜进山,手把手教他辨认组培苗的根系健康度,现在他家三层小楼的露台上,晒着金灿灿的石斛花,电商订单从全国四面八方飞来。

在黔西南州,有个叫"夜郎丹"的天麻品牌正在崛起,当地人把乌桕树砍成段埋下,半年后树桩间就冒出肥嘟嘟的天麻,更绝的是,他们用无人机给山林喷洒营养液,让仿野生种植也能精准施肥,去年合作社的刘会计掰着手指算账:"每亩林下天麻收益是玉米的8倍,关键是不占地不毁林!"这种"公司+合作社+农户"的模式,让大山里的留守老人找到了新活计。

要说贵州中药种植的底气,还得看"黔药"战略的布局,从安顺的金钗石斛到施秉的太子参,从黄平的头花蓼到赫章的半夏,每个县域都重点培育2-3个道地品种,更厉害的是,贵阳的制药厂开始搞"订单式种植",药农按GAP标准种出的钩藤,还没出土就被抢购预定,去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500万亩,综合产值直逼400亿,这数字够震撼吧?

不过闯荡市场也不容易,前年遵义某县的洛党参滞销,急得书记亲自直播带货,后来发现是加工环节拖后腿——新鲜药材烘干技术不过关,现在政府补贴建起了冷链仓储和初加工中心,还拉来国药集团当靠山,最近听说他们研发的"党参肽饮品"已经摆上了上海便利店的货架。

最让人惊喜的是那些藏在深山里的"草药银行",在铜仁石阡的佛顶山上,村民把野生三叶青移植到仿生环境中,既不破坏生态又能持续收益,农科专家算了一笔账:管理得当的中药材基地,每平方米年产值能达到200元,是传统农作物的十几倍,难怪连城里打工的年轻人都往回跑,他们说"守着金山银山,何必去远方漂泊"。

夜幕降临时,王大哥家的院子里飘出石斛鸡汤的香气,这位曾经的贫困户如今成了技术指导员,他摸着手机里的订单信息嘿嘿一笑:"以前觉得中草药是老祖宗留下的苦玩意儿,没想到现在倒成了咱们的'摇钱草'!"在贵州的青山绿水间,这样的故事正随着中药材的香气,飘向更远的远方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