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铁们,最近总有人私信问我"中药方子到底该怎么配",说实话,这问题看着简单,其实里面门道可多了!今天咱就掰扯明白,从新手小白到老司机都能看懂的中药配方攻略。
先说个真事,上个月我邻居王叔不知从哪弄了个"祖传秘方",自己跑去抓药,结果你猜怎么着?他照着古方上的"三钱"直接抓了三钱人参,喝完当场流鼻血!为啥?原来古代的"钱"和现在的计量单位压根不是一回事啊!
【第一课:搞懂剂量换算】 现在中药店都用克做单位,但古方里的"两、钱、分"怎么换算?记住这个万能公式:1两≈30克,1钱≈3克,1分≈0.3克,伤寒论》里的桂枝汤原方是"桂枝三两",换算成现在就是90克,这量够吓死人吧?其实古人说的"三两"多是指切薄片后的药材,实际用量要根据病情调整。
【第二课:君臣佐使不是排座位】 老中医常说"君臣佐使",可不是简单的药材排队,君药是主攻手(比如感冒方里的荆芥),臣药是辅助攻击(像薄荷帮忙发汗),佐药负责打配合(比如生姜止呕),使药就是调和队的(甘草来和诸药),就像打篮球,控卫得分后卫各司其职,乱套阵容肯定输球。
【第三课:别踩配伍红线】 中药界有"十八反""十九畏"的铁规矩,这可不是闹着玩的!比如半蒌贝蔹及攻乌(乌头类),意思就是半夏、瓜蒌这些绝对不能和川乌、附子同锅炖,我亲眼见过有人把附子理中丸和藿香正气水混着喝,结果送急诊的!这些禁忌一定要死记硬背。
【第四课:煎药是个技术活】 别以为抓好药就完事了,煎煮才是大学问,补药多用文火慢熬,解表药得武火快煎,矿石类药材(像龙骨)要先煎半小时,薄荷这种挥发性强的要等关火前5分钟再下,最逗的是阿胶,得用黄酒烊化,直接煮会粘锅底。
【第五课:特殊药材处理法】 有些药需要特殊照顾,比如旋覆花得包煎,不然绒毛刺激嗓子;车前子要包煎,防止黏锅;龟板、鳖甲这些硬骨头得先泡三天,每天换水,最麻烦的是附子,必须先煎1小时去毒,不然舌头麻半天!
【第六课:季节影响药效】 同样方子夏天和冬天用法不同,三伏天开药要加荷叶防暑,寒冬腊月得配生姜驱寒,南方潮湿地区要多放苍术,西北干燥地带要加麦冬,去年有个东北哥们照搬四川的祛湿方,结果喝得便秘半个月!
【第七课:服药时间有讲究】 治胃病的药饭前喝,安神汤要睡前服,驱虫药得空腹吃,最有意思的是"鸡鸣散",专治脚气,偏偏要五更天服用,我爷爷当年总起夜煎药,整个胡同都知道他家在治脚气。
【第八课:药引子大学问】 别小看葱白、大枣这些药引子,生姜能发汗,红糖补血,黄酒通经络,我表妹痛经老不好,后来老中医让她用益母草煮鸡蛋,连蛋带汤吃完就好利索,有些偏方光吃药面不管用,必须搭配引子才灵。
【第九课:保存药材有诀窍】 买回来的中药别随便塞抽屉,贵价药材(人参、虫草)要密封冷藏,花类药材得阴干防潮,矿物类最好装玻璃瓶,去年我妈把枸杞和三七放一块,结果全串味了,炖汤都是怪味道。
【第十课:见效时间别着急】 中药不像西药立竿见影,调理脾胃得喝半个月,祛痘可能要一个月,我同事喝祛斑汤两周没效果就放弃,结果停药后反弹更厉害,中医讲究循序渐进,心急真吃不了热豆腐。
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:现在网上偏方满天飞,但每个人体质不同,就像同样的感冒药,有人吃了发汗,有人吃了上火,建议咱们普通人还是先去正规中医院把脉,该花钱买安心的时候别省那点挂号费,毕竟身体是自己的,乱配药吃出毛病,医药费可比中药钱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