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街坊们聊养生话题,发现大家对中药挺感兴趣,但不少人把中药当"万能调料"乱炖乱煮,今天咱就唠唠老祖宗留下的用药智慧,搞清楚中药到底该怎么吃、吃多少、治啥病。
中药不是"神仙水",对症才能显神通 前阵子看张大妈把枸杞、菊花、决明子全泡茶里,说是"养生三宝",结果喝得肚子发凉闹肚子,这就像拿扳手拧螺丝——工具再好不得用场也是白搭,中医讲究"辨证施治",同个药材在不同人手里效果天差地别。
举个例子,同样是补气,西洋参适合热性体质的人,党参更适合脾胃虚弱的,要是阳虚怕冷的人猛灌西洋参茶,反倒加重体寒,所以说选药之前一定要摸准自己的体质,建议找正规中医把过脉再开方。
剂量藏着大玄机,多了少了都不行 老话说"是药三分毒",这话在中药界尤其金贵,去年隔壁王叔听说三七粉活血,每天一大勺空腹吃,结果胃出血进了医院,中国药典》写得明明白白:三七每日3-9克,研末吞服一次别超3克。
再比如说当归,被称作"妇科圣药",但用量大有讲究,补血用5-15克,便秘时用到20克能润肠,可要是产妇瘀血未尽,医生会开到30克来破血逐瘀,这就跟炒菜放盐似的,多一撮少一捏都影响味道。
主治病症有门道,四气五味各不同 前两天看药店搞促销,阿胶买二送一,结果不会辨证的人当零食吃,上火流鼻血的大有人在,阿胶味甘性平,本是滋阴补血的宝贝,但舌苔厚腻、湿气重的人吃了反而滋腻碍胃。
再说说常见的金银花,大家都晓得它能清热解毒,但其实它只擅长对付外感风热,要是风寒感冒初期喝金银花露,就像往寒冰上浇冷水,越喝嗓子越疼,这就好比灭火器专灭火焰,遇到冰块就得换工具。
熬药方法有诀窍,火候时间藏学问 现在年轻人图省事,总爱把中药当茶泡,殊不知多数药材需要煎煮才能析出有效成分,比如矿石类的龙骨、牡蛎,得先煎半小时;含挥发油的薄荷、藿香,得后下焖五分钟。
记得老中医教我煎补药要"三煎三滤":头煎大火煮沸转小火煨20分钟,二煎加温水再煮15分钟,三煎把药渣捏烂再煮10分钟,三次药汁混合,早晚饭后温服,这样既能保证药效,又不刺激肠胃。
特殊人群需谨慎,这些禁忌要记牢 孕妇用药最是金贵,很多活血化瘀的药碰都不能碰,像桃仁、红花这类峻烈之品,好比武术里的重招数,普通人练能强身,孕妇用了恐伤胎气,建议备孕期女性抓药前务必告知医师。
小孩用药讲究"轻灵活泼",剂量通常按年龄体重折算,比如六岁以下儿童用成人量的1/4,十岁左右用1/2,切忌把大人吃的药丸掰碎给孩子吃,有些蜜丸含蜂蜜太多,小儿脾胃娇嫩根本消化不了。
常见中药使用指南(附简表) 给大家整理了几个家常中药的使用要点:
- 黄芪:补气升阳,适合气虚乏力者,煎汤10-15克,炖鸡放30克
- 山楂:消食化积,焦山楂擅治肉食积滞,泡水10克,炒炭用15克
- 陈皮:理气健脾,鲜橘皮晒三年才是真陈皮,煲汤放3-5克
- 菊花:散风清热,黄菊明目白菊清热,泡茶5-8朵,煮粥放10克
- 薏米:利水渗湿,生薏米偏寒炒薏米健脾,煮粥用50克,孕妇慎用
最后提醒各位,中药调理讲究疗程,一般慢性病需连服1个月见效,服药期间要忌口:吃人参不吃萝卜,服清热药别喝酒,喝祛湿茶少吃生冷,要是吃药后出现不适,赶紧停服并就医,毕竟药物不是糖果,用对了是良药,用错了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