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材2017年行情大盘点,有人赚翻,有人血亏!

一归堂 2025-04-29 科普健康 1611 0
A⁺AA⁻

回顾2017年的中药材市场,那可真是跌宕起伏的一年啊!有人抓住机会闷声发大财,也有人因为行情波动赔得裤衩都不剩,今天咱们就来唠唠,这一年里到底哪些药材成了“黑马”,哪些又成了“烫手山芋”,背后的原因更是值得玩味。

2017年中药材行情的“过山车”

2017年的中药材市场,说白了就是“旱的旱死,涝的涝死”,先说涨价的品种,简直像坐火箭一样往上蹿,比如三七,这一年的价格涨得让人目瞪口呆,为啥?云南老家的干旱闹得太凶了,地里的三七苗都蔫巴巴的,产量直接腰斩,再加上经销商们闻到风声,疯狂囤货,价格能不飞吗?我记得当时市场上喊出“拿钱不一定能买到货”的口号,搞得药商们半夜排队抢货,跟抢春运火车票似的。

再比如人参,这年也是一路狂飙,东北的老参农跟我吐槽:“种了一辈子参,没见过这么离谱的价!”原来,韩国那边突然加大了对中国人参的进口,说是他们的高丽参产量不行了,转头盯上了咱中国的园子,这一来二去,供需失衡,价格蹭蹭往上涨。

但别以为所有药材都吃香,跌价的品种也不少。枸杞就是个典型例子,2017年宁夏的枸杞丰收得吓人,产量比往年多了三成,结果供大于求,价格直接崩盘,贩子们收了货卖不出去,只能堆在仓库里发霉,好多小农户连本钱都收不回来,还有麦冬,四川那边种的人一窝蜂跟上,结果市场消化不了,价格跌得比股票还惨。

涨价背后:天灾+人祸+资本搅局

中药材这行当,向来是“靠天吃饭”,2017年的天气确实邪门,甘肃、云南这些药材主产区,要么旱得裂土,要么涝得成河。当归就是个受害者,陇西那边一场暴雨冲垮了半个种植基地,产量暴跌,价格直接翻倍,药商们一边骂天一边数钱,嘴上说“心疼农户”,手里却攥着货不松口。

不过除了天灾,人为因素更可怕,有些资本大佬盯上了中药材市场,搞起了“囤货炒作”,比如白芍,本来市场价稳得很,结果一帮人联合起来大量收购,把价格炒到天上,再慢慢出货割韭菜,这种玩法让散户们叫苦不迭,但又没办法,只能跟着买涨或者认赔。

还有政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,2017年环保查得严,好多小作坊被关停,药材加工成本飙升。黄连就是个例子,重庆那边的加工厂被拆了一大半,货源紧张,价格自然水涨船高,药商们一边骂政策“不讲理”,一边偷偷给环保局送锦旗——毕竟同行少了,竞争也少了。

跌价的逻辑:盲目跟风+市场失灵

跌价的品种也不是没原因,大部分都是“自作孽”,比如党参,前两年价格高,甘肃、山西的农户一窝蜂扩种,结果2017年产量过剩,市场根本吃不下,贩子们压价收,农户舍不得卖,最后烂在地里,这种恶性循环,年年都在上演。

再比如川芎,四川那边种得太猛,加上外地的替代品种冲击市场,价格直接膝盖斩,药商老李跟我喝酒时抱怨:“去年收一吨赚两万,今年收一吨亏五千,这买卖没法干了!”关键是,就算亏钱也得硬着头皮收,不然客户全跑对手那里去了。

更搞笑的是菊花,2017年安徽、浙江的菊花丰收,但市场上突然出现大量进口菊花,价格便宜得离谱,国产菊花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,贩子们只能含泪降价,还得编故事说“进口货质量差”,结果人家买家尝过之后发现进口的也不差,直接把国产菊花踢出了采购清单。

2017年那些“神操作”

这一年里,市场里冒出不少“神仙操作”,比如有个药商老张,年初囤了几百吨茯苓,结果遇上云南大丰收,价格跌成狗,他灵机一动,把茯苓加工成保健品,打着“养生祛湿”的旗号卖给微商,愣是把滞销货变成了爆款,还有人玩“出口转内销”,把本来打算卖到东南亚的金银花转回国内,包装成“有机花卉茶”,价格翻了几倍。

但更多的例子是“偷鸡不成蚀把米”,比如炒红花的那帮人,想着复制三七的神话,结果伊朗红花大量进口,直接把市场砸穿了,现在仓库里还堆着几百吨红花,老板们喝茶时互相安慰:“没事,等十年后孙子辈来接盘吧!”

2017年给后来者的教训

复盘这一年,有几个血泪教训得记牢:

  1. 别跟风种地:看到别人赚钱就扩种,大概率会踩坑,比如2017年的麦冬、党参,全是跟风惹的祸。
  2. 囤货有风险:资本炒作看着爽,但万一碰上政策或进口冲击,囤的货就是定时炸弹。
  3. 多元化救命:像老张那样把茯苓变保健品,出路立马打开,死磕传统渠道,早晚被市场淘汰。
  4. 盯紧政策和天气:环保查得严就提前备货,干旱预警一响赶紧囤积紧缺品种,这些都是保命招数。

尾声:中药材市场的“江湖规矩”

2017年的中药材市场,像极了一部《权力的游戏》——有人因天灾异军突起,有人因贪婪跌落神坛,这行当里,信息就是金钱,眼光决定生死,现在的市场更复杂了,电商、直播、跨境贸易搅和在一起,但核心逻辑没变:掌握源头的人说了算

如果你也想在这行混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