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中药行业到底赚不赚钱?""倒卖中药材真能发财吗?"今天咱们就来唠点实在的,把中药产业链里的钱袋子挨个拆开看看,不过先说好,看完别急着辞职去种药材,这里头的水深着呢!
先从大家最熟悉的药店说起,上个月我嗓子疼去抓药,三副银翘散花了小两百块,你猜药方里的连翘、金银花成本多少?据在亳州开药铺的老李透露,这些普通药材批发价也就几十块钱,加上包装和人工,药店至少翻三倍卖,要是碰上人参、虫草这种贵细药材,利润空间更大,但压货成本也高,稍不留神就会砸手里。
种植端才是真正"看天吃饭"的行当,拿云南文山的三七举个例子,前年旱灾导致减产,田头收购价飙到每公斤300多,可别以为药农赚翻了,算上种子、化肥、采挖人工,每亩成本就要8000多,风调雨顺的年份,三七掉到百元以下也是常事,这两年中药材价格坐过山车,很多包地种植的老板都在硬扛。
加工环节才是闷声发大财的主儿,把当归切片、黄芪分拣、人参熏蒸,这些看似简单的工序,实则暗藏门道,浙江有个朋友专门做中药饮片代工,他跟我说光是净选工序就要淘汰30%的原料,品相好的出口日韩,利润翻倍;剩下的内销,毛利也有40%-50%,不过现在查GMP认证查得严,小作坊根本活不下去。
说到暴利还得数中成药企业,去年研究同仁堂财报发现,他们核心产品安宫牛黄丸毛利率超过70%,但广告费就烧掉营收的15%,现在新进的玩家更狠,某网红祛湿茶品牌砸钱请明星代言,成本几块钱的茶包敢卖三位数,这哪是卖药分明是卖情怀。
中间商赚差价才是经典戏码,安徽亳州药市的"倒爷"们最懂行规,他们凌晨四点蹲守在药材交易大厅,左手收药右手放消息,比如今年黄连产新季,有人提前三个月囤货,硬是把价格从80炒到180,不过这种击鼓传花的游戏风险极高,去年就有炒家被套千万资金。
搞养殖类中药更像在赌石,拿梅花鹿来说,养到三岁才能割茸,期间饲料、防疫、场地样样烧钱,要是遇上疫情封控,鹿茸烂在手里只能打太极,反倒是蝎子、蜈蚣这些毒药材养殖,周期短见效快,山东养殖户告诉我,扣除死亡损耗,每年净利能有20多万。
电商渠道正在改写利润格局,某宝上9.9包邮的艾草包,月销十万单,算上快递费其实还亏钱赚吆喝,真正赚钱的是那些"祖传秘方"膏方,成本不到50的阿胶糕卖299还送赠品,最近直播带货又捧红了"中药咖啡""草本奶茶",原料成本撑死10块钱,售价直奔38元。
政策东风倒是吹暖了整个行业,国家这几年拨了上百亿扶持中药材种植基地,特别是对林下参、重楼这些稀缺品种,东北有药商靠补贴建起人参产业园,不仅拿补助还吃透政策红利,不过环保督查也让很多小作坊关停,活下来的反而有了议价权。
说句实在话,中药行业从没像现在这么魔幻——一边是菜市场里论斤卖的廉价药材,一边是拍卖会上克价赛黄金的珍稀品种;有人还在为几毛钱的药效争论,有人已经把中药做成奢侈品,这行当的利润就像中药汤剂,熬得出精华还是渣滓,全看火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