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前两天抓药时看到处方单上有'松萸'这味药,我盯着药房师傅拿了个皱巴巴的干果果子,这名字听着像松树和山萸肉的结合体,到底是啥宝贝?"估计很多初次接触中药的朋友都和我一样困惑,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中药材——松萸。
其实啊,这松萸压根就不是松树和山萸肉的混血儿,老药师告诉我,这其实是民间对"山茱萸"的别称,就像土豆在北方叫山药蛋一样,都是同一种东西的不同叫法,不过这名字起得确实巧妙,既带着"山萸肉"的温补特性,又暗含"松"字透着股仙风道骨的劲儿。
要说这山茱萸的来历可不简单,它主要长在河南伏牛山、陕西汉中这些云雾缭绕的深山里,每年霜降后果子由青转红时采摘,您可别小看这些晒干的果子,《神农本草经》里早就把它列为上品,说它能"主心下邪气,逐寒湿痹",现在科学分析发现,这红果子含有山茱萸苷、多糖类等活性成分,简直就是天然的养生宝库。
说到具体功效,这松萸最拿手的就是给人体的"火炉"添柴,那些手脚冰凉、腰膝酸软的虚寒体质,用它泡茶喝特别管用,我记得去年冬天我妈总说肩膀疼,老中医就开了个当归松萸炖鸡汤的方子,每周喝两次,现在她连爬楼梯都不喊疼了,不过要提醒的是,这玩意儿虽好但不能贪嘴,每天用量控制在6-12克,煮久了反而影响药效。
最近我发现超市里居然有卖松萸蜜饯的,酸酸甜甜确实开胃,但要是想治病保健,最好还是老老实实煎汤或泡酒,有个简单的方子特别适合上班族:松萸10克配上枸杞15克,开水焖泡当茶饮,抗疲劳效果杠杠的,不过阴虚火旺、口舌生疮的时候可得停一停,免得火上浇油。
市面上的松萸质量参差不齐,我吃过的最好的还是河南产的"枣皮萸",挑选时记住三个窍门:表皮要有光泽感,断面呈紫红色,尝起来微酸带涩,要是遇到颜色发灰、轻飘飘没分量的,准是陈年旧货,现在有些药店还卖冻干的松萸片,虽然方便储存,但药效总归比传统晒干的差些意思。
最后说个有意思的事儿,古人把松萸看得可神了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里记载,佩戴山茱萸能避邪驱瘟,所以重阳节登高时大家都要插茱萸,虽然现在知道这是心理作用,但这红果子确实能调节免疫力,倒也算歪打正着,下次再见到药方上的"松萸",可别再以为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