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,中药材市场掀起了一股热潮,有些品种甚至被炒到天价,从街头巷尾的养生馆到电商平台的爆款产品,三七、黄芪、石斛、艾叶、藏红花等中药材频繁刷屏,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些"网红草药"背后的故事,看看它们到底是怎么火起来的。
三七:从跌打损伤药到"养生神药"
云南文山的三七种植户老李怎么也没想到,自己种了十几年的药材,在2016年突然成了抢手货。"以前收药的贩子挑三拣四,现在还没挖出来就被预订了。"老李说,这一年,三七价格从每公斤200元飙升到800元,究其原因,一是电视剧《芈月传》里大量出现三七止血的情节,二是微信朋友圈疯传"每天一勺三七粉,血管年龄减十岁"的养生帖。
三七确实有活血化淤的功效,但过量服用可能引发出血风险,我在药店亲眼见过大妈们整斤购买,有位阿姨甚至说"电视上都说了,这比人参还补",这种现象也催生了各种三七衍生品,从胶囊到面膜,连奶茶店都推出了"三七红枣茶"。
黄芪:抗疫概念下的全民养生
2016年初的流感季,让黄芪成了家家户户的"防疫物资",某中药企业推出的"黄芪口服液"月销量突破百万支,电商平台上"黄芪+枸杞+红枣"的养生茶配方卖到断货,中医院王大夫告诉我:"其实黄芪主要是补气固表,但老百姓觉得抗病毒就该喝这个。"
有趣的是,黄芪的走红还带动了周边产业,甘肃陇西的黄芪种植基地扩大了三倍,连带着当地旅游业都搞起了"采药体验游",我在陇西采访时,民宿老板得意地说:"现在客人来不仅要看油菜花,还要去地里掐黄芪苗。"
石斛:富豪圈的养生密码
在浙江某保健品展会上,铁皮石斛鲜条卖出了每克3元的价格,堪比黄金,这种生长在悬崖峭缝里的兰科植物,因为某知名企业家公开表示"每天嚼石斛"而身价倍增,2016年,浙江乐清的石斛大棚增加了2000多个,但依然供不应求。
不过石斛市场鱼龙混杂,某次我暗访发现,号称"野生铁皮石斛"的产品,包装上却印着云南某种植基地的地址,行家透露,真正的野生石斛五年才能采收,市面上90%都是组培快繁的产物,即便如此,富豪们仍趋之若鹜,某高端会所甚至推出"石斛宴",把石斛汁浇在辽参上。
艾叶:微商时代的暴利生意
2016年端午节前后,我的朋友圈突然被艾绒床垫、艾草足浴包刷屏,河南南阳的艾草加工厂老板张总告诉我,他们厂的艾绒出口量同比下降了40%,但内销增长了600%。"现在都是微商在卖,成本5块钱的艾条能卖50块。"
更夸张的是,有人把艾草加工成"艾灸机器人",宣称"五分钟搞定全身穴位",我在淘宝看到某款"智能艾灸仪"月销过万,评论区却全是"用了上火""不如直接点艾条"的吐槽,不过这丝毫不影响艾草产业链的扩张,从湖北蕲春到广东肇庆,到处都在建艾草产业园。
藏红花:进口药材的本土逆袭
作为伊朗进口的昂贵药材,藏红花在2016年突然有了国产替代,西藏林芝的藏红花种植基地迎来爆发式增长,某品牌推出的"国产藏红花"在天猫双11期间秒光。"以前都说藏红花活血化瘀,现在又说能美白祛斑。"药房店员小陈说,她们店的藏红花销量翻了五倍。
不过市场上也出现了乱象,有商家用玉米须染色冒充藏红花,我在暗访时发现,某直播间卖的"特级藏红花"泡水后褪色严重,主播却宣称"这是正常现象",真正懂行的老中医提醒,真藏红花泡水应该是金黄色透明,而且价格不可能低于每克50元。
疯狂背后的冷思考
这些中药材的爆火,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养生焦虑,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,2016年养生类中药材销售额同比增长320%,其中30-50岁女性是主力消费群体,但盲目跟风也带来隐患,我就亲眼见过有人把三七当零食吃,结果牙龈出血住院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资本的推波助澜,2016年中药材股市板块涨幅达87%,游资盯上了这些"永远缺货"的品种,在云南三七产地,甚至有炒客囤货居奇,导致药农不得不提前采挖未成熟的根茎。
如今回看2016年的中药材热潮,既有传统文化复兴的积极一面,也暴露出市场监管滞后的问题,那些年被疯抢的药材,有的回归理性价格,有的则永远留在了投机者的仓库里,对我们普通人来说,养生终究要回归科学,别让老祖宗的宝贝成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