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一到夏天身上就像蚂蚁爬,抓得皮破血流还是痒!"这话听着是不是特熟悉?在咱们三台县潮湿闷热的盆地气候里,蚧疮(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疥疮)简直成了季节性噩梦,不过别慌,今天我就带大家扒一扒老辈人传下来的中药调理妙方,这可是多少三台游医压箱底的本事!
要说这蚧疮为啥在咱们四川盆地格外猖獗?老中医王老先生一语道破玄机:"湿气裹着热毒往骨头缝里钻,再加上现在年轻人爱吃火锅烧烤,里应外合就闹腾起来了。"他摸着白胡子跟我讲,过去赤脚医生出诊,背篓里总揣着几味祛湿杀虫的草药。
您可别小看这些土方子,去年县城皮肤科张主任亲口跟我说:"有些反复发作的患者,按古籍记载的'硫黄外洗方'调理,效果比单纯抹药膏强多了。"不过具体怎么配伍,那可是门大学问。
先说说基础版护理方子:苦参30克、百部20克、蛇床子15克,这三味药堪称"止痒三剑客",苦参专克湿热,百部杀虫效果一流,蛇床子更是皮肤科圣药,做法也简单,砂锅煮开后小火咕嘟15分钟,晾到不烫手时拿棉布蘸着擦患处,一天两次,连着用三天就能明显见效。
要是碰上顽固的老疥疮,就得祭出"加强版"组合,王老先生教我个诀窍:在基础方里加土荆皮10克、雄黄5克(注意研成细粉),这两样可是对付深层虫卵的利器,不过雄黄有毒,孕妇小孩绝对不能用,普通人用也不能超过一周。
特别要提醒的是,用药前务必把贴身衣物、床单被套用开水烫洗,去年隔壁李婶就是光抹药不换床品,结果全家轮流中招,还有啊,挠破的地方千万别直接撒药粉,容易刺激伤口。
说到预防,三台县民间流传着"端午采三宝"的习俗,艾叶、菖蒲、金银花各抓一把,晒干后装香囊随身带着,蚊子不近身还能驱虫,我奶奶活到90岁没得过蚧疮,全靠每年端午缝个药香包挂在床头。
最近总有人私信问我具体剂量,在这里统一回复: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体质偏寒的可能要加桂枝,湿热重的得配黄柏,建议大家去县中医院找专业医师把脉,别自己瞎琢磨,毕竟药方虽好,用错反而伤身。
对了,有个好消息是今年县里组织老中医搞了个"皮肤养护公益讲座",每月初一在梓州公园门口免费把脉,上周我去瞧见好多大爷大妈拿着小本本记方子,那场面才叫热闹!要我说啊,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真管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