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喷嚏声提醒我又到了感冒高发期,想起小时候发烧,奶奶总用老姜给我擦后背,没一会儿就能冒出细密的汗珠,这种自然的发汗方式比闷头睡大觉舒服多了,其实咱们老祖宗留下的外用中药里,藏着不少发汗妙方,今天就跟大家唠唠那些能让身体"主动出汗"的宝贝。
厨房里的发汗高手——生姜 说起发汗第一反应就是生姜,这黄澄澄的根茎简直是天然的发热器,记得去年流感季,我特意切了几片姜煮水给邻居张阿姨泡脚,她泡完脚通红的脸像熟透的苹果,直说浑身毛孔都在呼吸,后来她说泡了三天,多年不愈的寒湿腿疼居然缓解了。
用法小贴士:
- 擦浴法:老姜榨汁兑温水(1:3比例),用棉布蘸着擦后背膀胱经,擦到皮肤微红为止
- 敷贴法:生姜切薄片贴在足底涌泉穴,穿袜子固定,晨起取下
- 坐浴法:半块老姜拍碎煮水,坐浴15分钟特别缓解妇科寒症
艾草不只是粽子配料 端午节挂的艾草可不止应景,这带着特殊香气的草药才是发汗界的隐形冠军,上个月我去中医院做督脉灸,医师用的艾绒让我想起大学军训时同学偷熏艾条治痛经的事儿,不过自己在家操作要特别注意防火,某次我边看剧边熏艾条,差点把窗帘燎着。
居家妙用: • 艾叶+生葱煎汤泡脚:各30克煮10分钟,泡到额头渗汗即可 • 艾绒热敷包:粗盐炒热装布袋,加艾绒敷八髎穴,特别适合宫寒女性 • 艾草浴:新鲜艾叶煮水兑洗澡水,泡澡时喝杯温水效果加倍
被忽视的薄荷家族 别以为薄荷只有清凉作用,这个绿精灵发汗方式很特别,去年暑热天我中暑头疼,摘了阳台薄荷捣烂敷太阳穴,凉丝丝的感觉沿着头皮蔓延,不到半小时后颈就见汗了,原来薄荷的挥发油能刺激毛细血管扩张,像给身体开了无数个微型排汗口。
创意用法: √ 薄荷精油刮痧:2滴精油配基础油,从大椎穴往下刮 √ 薄荷脑贴肚脐:对小儿积食发热有奇效 √ 薄荷蒸汽浴:沸水冲泡干薄荷,用毛巾罩住头部吸蒸汽
紫苏的全能表现 紫苏真是个宝,叶子煮鱼能散寒,籽榨油能降脂,上个月我哥装修房子着凉,我用紫苏叶煮蛋给他滚背,黑紫色的蛋液裹着叶片在背上滚动,他说像千万只小虫子在轻轻叮咬,当天就打出了浑浊的喷嚏,现在想想那应该是寒气被发出来的迹象。
实用配方: ▶ 紫苏陈皮浴:各50克煮水泡脚,专治吹空调引起的鼻塞 ▶ 紫苏叶热敷包:晒干的紫苏叶装布袋微波炉加热,敷肩颈特别解乏 ▶ 紫苏油按摩:紫苏籽油搓后腰,阳虚体质坚持一周就能感觉变化
花椒的麻辣魔法 别小看这小小的红色宝石,四川人冬天泡脚必放的花椒其实是发汗高手,我试过用花椒水给老爸擦风湿痛的膝盖,刚开始火辣辣的,擦到第三遍就开始冒白霜样的汗珠,他说像是有千万根针在皮下游走,但过后关节轻松很多。
注意事项: ▲ 浓度要控制:50克花椒配2升温水最合适 ▲ 避开破损皮肤:辣椒素会刺激伤口 ▲ 擦完后及时保暖:否则寒气更容易入侵
组合拳打法更见效 单用一种固然好,巧妙搭配效果更好,我常备着艾绒+生姜末的发热包,受寒初期敷肚脐;还会用薄荷脑+风油精调成通气鼻贴,不过要记住,发汗不是越多越好,像浇花要见干见湿,身体微微潮润就够了,千万别弄到脱水头晕。
特别提醒: ① 高血压患者慎用高强度发汗法 ② 饭后一小时别急着发汗 ③ 出大汗后及时补充糖盐水 ④ 皮肤过敏者先用手腕试敏 ⑤ 孕妇禁用含麝香类发汗药
这些年来我收集了不少民间土方,发现最有效的往往藏在柴米油盐间,就像去年照顾发烧的小侄女,用温水稀释外婆酿的荔枝醋给她擦身,酸味挥发带走热量,孩子安稳睡了一夜没再烧起来,老祖宗的智慧就藏在这些草木香气里,关键是要用对方法,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