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本贼到底是何方神圣?这些别名你一定要知道!

一归堂 2025-05-01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"师傅,这味药叫'本贼'吗?"小时候在中药铺抓药时,总听见老中医用古怪的别称念药方,前些天整理祖传药匣,发现爷爷手抄的《百草杂记》里赫然写着"本贼三钱",这让我想起街坊们常说的"野菊花根能治红眼病",难道这"本贼"就是野菊花?且听我细细道来。

揭开"本贼"的神秘面纱 原来"本贼"是老药工对"白头翁"的别称,这味药在《神农本草经》里就被记载为"毛茛"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里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叫"白头翁",因其果实顶着银白色绒毛,像极了白发老翁,不过在民间,它还有"毛姑朵""老公花""野丈人"等接地气的叫法,倒是"本贼"这个称谓,怕是源自其治疗痢疾时"直捣病根"的猛烈药性。

藏在乡野里的千年医草 要说这白头翁的来历可不简单,相传商朝宰相伊尹在太行山采药时,见一只白头老翁变的仙鹤啄食某种草芽,便跟着仙鹤找到这种能治瘟疫的奇草,后来人们发现这种草专治热毒血痢,便根据仙鹤白羽的特征称它为"白头翁",在豫西山区,老辈人还叫它"痢症克星",遇上拉痢疾的病症,抓一把晒干的根须煮水喝就能见效。

那些年我们叫错的中药名 其实中药界的"外号"多得惊人,就像蒲公英在塞北叫"婆婆丁",鱼腥草在江南唤作"臭蕺菜",而白头翁在巴蜀地区竟被叫做"翻碗碗花",最有趣的是同物异名现象,金银花"在广东叫"忍冬","益母草"在东北被称作"坤草",稍不留神就会闹出"抓错药"的笑话,记得有次在药材市场,听见两个药商对着"徐长卿"争论不休,一个说是"铜锣草",一个喊"逍遥竹",最后才发现都是同一种药。

认准这些特征防买假 真正的白头翁长着紫褐色条状花瓣,果实像戴着白绒帽,多生长在山坡荒地,市面上常有用委陵菜、翻白草冒充的情况,老药工教了个诀窍:真品折断时会渗出黄色汁液,尝起来苦中带涩,现在有些药店卖的"白头翁"其实是栽培品种,药效比野生的要温和三分,若是要治急性痢疾,还得认准带着泥土芬芳的野生鲜货。

居家必备的治病良方 去年邻居家小孩高烧惊厥,老中医开了个"白头翁煎鸡蛋"的偏方:取鲜白头翁捣碎,拌入打散的蛋液煎熟,看着金黄蛋饼上点缀的紫色花瓣,孩子竟当点心吃了,这法子对付小儿高热确实灵验,不过要提醒的是,此药性寒,脾胃虚寒者需配伍干姜或炙甘草,若是春天郊游被蛇虫咬伤,随手采几株白头翁嚼碎敷在伤口,也能起到解毒消肿的作用。

现代研究里的古老智慧 别看白头翁貌不惊人,现代医学发现它含有的原白头翁素,对阿米巴原虫有致命杀伤力,日本汉方医常用它治疗溃疡性结肠炎,欧美国家则提取其有效成分制成抗疟疾新药,更有意思的是,德国科学家发现白头翁提取物能抑制流感病毒复制,这倒应了古人"避瘟草"的称呼,不过要切记,此药不可与葱、蒜同食,否则就像武侠小说里"药性相冲"会伤身。

如今走在城市街头,很难再看见背着竹篓采药的老者,但每当清明时节,我总会去郊外挖几丛白头翁移栽到花盆里,看着它们顶着白绒绒的果实在风中摇曳,就想起爷爷说"草木皆医"的道理,下次再去中药店,听到"本贼"这个旧称,可别再以为是江湖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