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被疟疾折腾得身心俱疲的朋友,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医对付"久疟成疟母"的绝招,别看这个病名听着陌生,其实很多反复发烧、浑身打摆子的患者都在不知不觉中踩了坑,老张就是典型例子,去年在非洲援建时染上疟疾,回国后断断续续治了半年,最近发现左肋下摸到硬块,去医院一查——脾脏肿得像个馒头,这正是中医说的"疟母"找上门了。
要说这疟母的由来,全因疟邪像块狗皮膏药似的黏在体内,普通疟疾尚可用西药快速压制,可时间拖长了,邪气就顺着血脉钻进胁肋,把脾脏肝脏当成"根据地",这时候光用青蒿素类药物就像拿喷水枪浇大火,表面灭了根子还留着,中医讲究"穷寇必追",今天就给大家扒扒那些专克顽固疟邪的中药悍将。
首当其冲的是川蜀之地的"截疟将军"常山,这味药偏性十足,生用能催吐,但经过炮制后就成了疟原虫的噩梦,老中医都知道,三钱炒常山配上两片生姜,煎出黄澄澄的药汤,对着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下,就像给邪气套上枷锁,不过这东西伤胃气,脾胃虚寒的人喝了容易泛酸,最好搭配着红枣粥喝。
再说说甲鱼壳变的"软坚高手"鳖甲,疟母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胁下肿块,这货就像个拆迁队队长,专门啃噬那些顽固的痰凝血瘀,每天取蚕豆大的鳖甲煎片,配上丹参、桃仁熬膏方,三个月下来,不少患者的硬块都能软化大半,但要注意阴虚火旺的人吃了容易心烦失眠,得搭点麦冬平衡。
岭南地区流传着"草果煨肉"的偏方,这味带辛辣的果实可是芳香化浊的高手,把草果拍破塞进猪瘦肉里炖汤,既能给疟邪透透气,又能补补身子,特别是对那些打完针还是怕冷发热的,每周喝两次,就像给身体装了个抽湿机,不过孕妇可得离远点,这货活血的劲儿挺猛。
槟榔这味消积先锋也不能少,别小看嚼槟榔治疟的土方法,现代研究确实发现它含的鞣质能抑制疟原虫繁殖,但咱们讲究科学用法,十克槟榔砸碎煎水,发作前顿服,效果堪比化学预防药,只是这玩意儿吃多了伤牙,喝完记得漱口,最好还能嚼颗丁香护住牙龈。
最后压阵的是黄芪这员补气大将,很多人不知道,疟母患者往往气血两虚,这时候单纯攻邪反而耗正气,每天用30克黄芪煮水当茶喝,就像给免疫系统充值续费,特别是那些动不动就心慌气短的,配上当归、党参熬膏方,慢慢把身体的窟窿补上。
这五味药各有所长,但绝不是简单的大杂烩,聪明的做法是:急性期用常山、草果急刹车,肿块期靠鳖甲、槟榔拆炸弹,恢复期让黄芪领队调养,记住要像打仗一样排兵布阵,还得定期复查血常规和B超,别学隔壁村王大爷自己乱配药吃出肝损伤。
最后唠叨一句,中西医结合才是王道,该打青蒿琥酯的时候别硬扛,该用中药调理时也别死磕西药,就像老张现在,白天按时吃医院开的抗疟药,早晚喝着中医师开的调理方,两个月下来脾脏明显缩小,治病如同救火,既要泼水灭火,也得清理余烬,这才是不让疟母赖上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