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后台总有人留言说"头皮总是冒冷汗,头发天天湿漉漉",这种尴尬我太懂了!十年前我还是报社实习生时,顶着一头"地中海"发型跑新闻,结果额头的汗珠顺着发际线往下淌,稿纸都能浸湿半张,后来拜访了几位中医前辈,才搞明白这满头汗背后的秘密。
其实头上爱出汗真不能全怪天热,中医把这叫"头汗症",就像我家楼下开超市的王叔,夏天冰柜前站半小时,别人觉得凉快,他倒好,整个脑袋像刚洗过似的滴水,老中医搭脉后直摇头:"你这是阳气不固,虚火往上窜呢",原来这毛病分两种,一种是气虚不摄,另一种是湿热上蒸,得对症下药才有用。
先说气虚型的朋友,这类人通常伴随手脚冰凉、说话没底气,记得去年采访的一位中学老师,上课不到十分钟就得擦黑板擦上的粉笔灰——其实是擦汗,她包里常备着黄芪、党参、浮小麦这三味药泡茶喝,黄芪补气像给身体装防盗门,党参就是门里的顶梁柱,浮小麦专门吸汗,这三样煮水当茶喝,坚持一个月真能看见效果,有次随访时发现她办公室多了个玻璃罐,泡着黄澄澄的黄芪片,她说现在爬楼梯都不喘了。
要是碰上湿热重的朋友,特征更明显:舌头像裹着保鲜膜,嘴里总有铁锈味,我邻居张大哥就是这样,工地上看房时安全帽一摘,脑门上的汗能汇成溪流,老中医给他开了个有趣的方子:荷叶配冬瓜皮煮水,再加点苦丁茶,荷叶像把小伞把热气往下压,冬瓜皮利水除湿,苦丁茶负责清热,最绝的是让他用薄荷叶擦头皮,清凉感从毛孔钻进去,就像给脑袋装了个小空调。
不过最让我惊讶的是表姐的经历,她产后总感觉头顶冒虚汗,哺乳期又不敢乱吃药,后来用五倍子磨粉调醋敷肚脐,这个穴位叫神阙穴,就像身体的充电接口,每晚睡前敷半小时,两周下来枕头终于不用每天晾晒了,现在她逢人就安利这个方法,说比防脱发洗发水还管用。
说到外治法,不得不提外婆教的土方子,采新鲜桑叶揉碎敷额头,那清凉劲儿堪比冰镇毛巾,隔壁陈奶奶试过,说她跳广场舞时别人还在擦汗,她已经能优雅地扇蒲扇了,不过要注意桑叶得选立秋后的老叶,嫩叶子反而容易刺激皮肤。
饮食调理更是门大学问,有位做餐饮的老板跟我说,他按医生嘱咐把主食换成红豆薏米粥,头三个月见效不明显,但半年后突然发现自己爬山时帽子都不怎么湿了,原来薏米像扫帚清扫体内积水,红豆负责补血,两者搭配就是给身体做深度保洁。
最后说个有意思的现象:很多头汗多的朋友都有熬夜史,我同事小李以前通宵剪视频,第二天头顶永远冒着蒸汽,后来调整作息,配合麦冬、石斛泡茶养阴,现在镜头前终于不用频繁补妆了,这说明子午觉真的不是玄学,夜里11点到凌晨3点,正是肝脏排毒的黄金时间。
提醒大家,中药调理讲究循序渐进,就像炖老火汤,急火攻不出真滋味,一般连续服用半个月才会感觉到变化,完全改善可能要三个月,期间忌辛辣、少冷饮,这些坏习惯就像往药锅里掺冷水,再灵的方子也白搭,如果试遍这些方法还没改善,千万别硬扛,该看医生还得去看,毕竟每个人的体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