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医生,这味药真的叫天灵盖?听着怪吓人的!"上次陪邻居李婶抓中药时,她盯着药方上"天灵盖"三个字直皱眉头,其实不只是普通老百姓,很多中医新手第一次见到这味药时都会心里发怵,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自带神秘色彩的中药,看看它那些让人浮想联翩的别名到底藏着什么门道。
揭开天灵盖的真面目 要说天灵盖的别名,必须先搞清楚它到底是啥,在正规中医药典籍里,这味药的正名叫"人天灵盖",说白了就是经过特殊处理的健康人类颅骨,不过您可别被名字吓着,这可不是盗墓挖出来的阴物,而是古代战乱时期阵亡将士的头骨,或是因难产、意外死亡的年轻女性颅骨,古人认为这类来源的药材最具"灵气"。
那些让人后背发凉的民间俗称
-
"仙人顶"的玄乎传说 在江浙一带的老药铺,掌柜的都管这味药叫"仙人顶",据说明朝年间有位游方道士,用此物治好了富商的顽疾,从此便有了这个带着仙气的称呼,不过老辈人常说,这"仙人顶"得选午时三刻取骨,还得在月光下晾晒七夜,听得人直冒冷汗。
-
"脑盖骨"的直白叫法 北方地区的赤脚医生更喜欢叫它"脑盖骨",这个名字倒是实在,不过有意思的是,有些地方会把羊脑壳也叫这名,导致不少外行人闹笑话,去年我就听说有游客在草原买特产,把牧民卖的风干羊头骨当中药,闹了个大乌龙。
-
"骷髅盏"的江湖黑话 在旧社会的药贩子圈子里,这味药有个暗号叫"骷髅盏",据说解放前药材市场有规矩,谈这种特殊药材不能直说,要在茶碗盖上扣三下,问"有没有盏",懂行的才会接茬,这些行话现在听起来倒像武侠小说里的情节。
古籍里的雅称与隐语 翻过医书的人都知道,古人说话讲究避讳。《本草纲目》里就管它叫"天灵骨",李时珍解释说"取象天庭之位",听着文绉绉的,到了清朝,太医院又有了"紫金钵"的雅称,说是炼制时会泛起紫色光泽,跟佛家宝物似的,不过这些雅称在民间并不流行,反倒是"死人帽子"这样的俗名传得更广。
现代药店里的尴尬现状 上个月我去同仁堂抓药,亲眼看见店员从保险柜里取出个红绸包着的木盒,里面整整齐齐码着淡黄色的颅骨片,现在的正规药店都改叫"煅人骨",处方上也得写规范名称,不过老主顾还是心照不宣,抓完药总要洗手三遍,嘴里念叨着"冲撞莫怪"。
那些年我们误会的事 很多人以为带"天灵盖"的膏药都是治跌打损伤的,其实它在古方里主要用来镇惊安神,记得小时候见邻居张大爷总揣着个小布包,说是祖传的"避邪骨",后来才知道那就是炒制过的天灵盖碎片,现在想想,那黄澄澄的小骨片确实有点瘆人。
科学视角下的再认识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,这人骨片主要成分是钙磷化合物,和鸡蛋壳成分差不多,不过有意思的是,同批处理的牛骨羊骨就没这效果,看来古人说的"灵气"可能真是心理暗示起作用,前几年有篇论文说检测出微量稀土元素,不过这说法在中医圈争议很大。
该知道的生存智慧 在中药材市场摸爬滚打二十年的刘叔告诉我,现在真正传统的天灵盖几乎绝迹了,市面上多是水牛骨冒充的,要是遇见价格低得离谱的"天灵盖",八成是拿动物骨头糊弄人,他教了个鉴别窍门:真品放在火上烧会有松香味,假的则臭不可闻。
写到这儿,窗外的雨正好停了,看着药柜里那个绣着八卦图的锦盒,突然想起三十年前跟着师父采药的情景,那时候山里还流传着"子时收骨,寅时入药"的说法,现在想来更多是讨个彩头,各位看官要是对这味药感兴趣,记住一定要去正规药房,千万别信路边摊的"祖传人骨",毕竟治病要紧,求个心安更重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