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妈,这根长得像胡萝卜的东西真要泡水喝吗?" 上周回家撞见老妈在厨房捣鼓个神秘物件,凑近一看是根暗红色的人参,她神秘兮兮地说:"这可是你王姨从长白山带回来的野山参,炖汤喝能补气!"看着锅里翻滚的参片,我突然想起办公室里那些保温杯里泡枸杞的90后同事们。
要说中国人吃补品的历史,那可真是一部活脱脱的《舌尖上的本草纲目》,从秦始皇派徐福找长生不老药,到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里记载的1892种药材,老祖宗们对"吃补"的执着简直刻进DNA里,就拿红参来说,光是东北老铁们坐在炕头啃参的场景,就够拍十集《老铁养生图鉴》了。
现在走进任意一家药店,补品区的阵仗堪比超市货架,西洋参片、阿胶糕、石斛枫斗...包装盒上"增强免疫力""滋阴补阳"的字样看得人眼花缭乱,我那00后表妹去年考研时,书桌抽屉里就藏着两罐"抗疲劳"的人参含片,说是同学推荐的"考场外挂"。
不过别以为只有中老年才热衷这些,我走访了几家中药材市场发现,35岁以下顾客占比居然超过四成,某家百年老店的少东家告诉我:"现在年轻人买补品就像买奶茶,既要拍照发圈,又要见效快,我们特意开发了人参蜜片、花胶奶冻这些即食款。"
说到红参的吃法,东北大妈和广东靓女能给你整出两部连续剧,在长白山脚下,人们把新鲜人参涮火锅,说这样能锁住营养;潮汕地区则流行拿人参须煮凉茶,专治熬夜上火,最绝的是云南朋友教我的偏方:把参须泡进杨梅酒,说是既能解暑又能提神。
补品界也有它的"饭圈文化",有人迷信野生人参的"灵气",有人非进口西洋参不用,还有海淘党专门囤日本红参提取物,我邻居张叔就是典型例子,每年冬至前两个月就开始预订朝鲜园参,他说:"这就像抢演唱会门票,去晚了只剩次品。"
不过老中医总提醒"是药三分毒",补品不是糖果,我亲眼见过有人把鹿茸当零食嚼,结果流鼻血进了医院,现在某宝上卖得最火的"五行养生丸",配料表里赫然写着人参、何首乌、穿山甲鳞片,看得人直冒冷汗。
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:写字楼里的咖啡机旁开始出现中药萃取液,95后同事小林每天雷打不动冲服"元气三宝粉",成分是破壁灵芝孢子粉+虫草菌丝体+三七粉,她说这叫"赛博养生",用精密仪器替代砂锅慢炖。
其实古人吃补品也讲究仪式感,李清照在《金石录》里记载和赵明诚喝"玉壶冰",就是用冰镇酸梅汤送服薄荷脑;曹雪芹写贾母喝的"缠丝白玛瑙盏"里盛着什么,估计也是某种药膳,现在这些讲究变成了直播间里的"古法炮制"表演,看老师傅用铜锅熬阿胶直播,居然有种治愈ASMR的效果。
说到底,补品这玩意儿信则有,不信则无,就像我妈常说的:"吃补品就像存银行,年轻时存点元气,老了才有利息。"不过看着她偷偷往我保温杯里塞参片的样子,突然觉得这代际传承的养生执念,倒也是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