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这天气啊,说变就变!前两天还穿着短袖吃冰棍,这两天就得裹着外套喝姜茶,这种忽冷忽热的时候,最容易惹上烦人的"寒湿痢",别急,今天咱不聊那些看不懂的医学名词,就跟您唠唠老祖宗留下的实诚方子。
啥样的拉肚子算"寒湿痢"? 很多老百姓分不清自己是着凉了还是吃坏了,其实寒湿型的腹泻特别好认:跑厕所跟打仗似的急,肚子咕噜响得像打雷,拉完还想拉,最要命的是粪便带着黏液像鼻涕,擦屁股时能拽出长丝,这时候要是喝点热水能舒服点,八成就是寒湿闹的。
祖传药方大揭秘 去年我家老爷子腹泻半个月,西医当肠炎治了两周都没断根,后来隔壁村王大夫开了个方子,三副药下去立马见效,现在把方子抄给大家: 干姜6克(约两个大拇指指甲盖大小) 炙甘草5克(药店现称现配) 茯苓10克(买那种切得薄如纸片的) 白术10克(挑断面发黄的) 车前子8克(记得要包煎)
熬药就像炖老火汤 这方子讲究"慢工出细活",先把干姜拍扁用温水泡20分钟,就像泡茶一样,砂锅里放三碗水,大火烧开转小火,看着表慢慢熬到剩一碗,头煎中午喝,二煎晚上喝,记住千万别用铁锅,就像熬中药不能用金属器皿一样。
喝药也有门道 喝完药别急着躺沙发,要在屋里踱步十分钟,药汤要小口抿,让热乎气顺着喉咙往下走,要是觉得苦,含块冰糖缓一缓,但千万别兑蜂蜜——寒湿怕甜腻!连喝三天,第三天开始大便成型就停,别贪多。
搭配食疗事半功倍 光吃药还不够,得给肠胃"穿棉袄",早上喝小米粥时撒一把炒焦的面粉,下午饿了啃半块烤得焦香的馒头片,忌口比吃药还重要:冰淇淋、冰西瓜这些寒凉物想都别想,就连苦瓜、冬瓜这些性寒的蔬菜也得忍几天。
真实病例说给您听 上个月楼下开超市的刘大姐,拉得脸色蜡黄走路打晃,医院开的止泻药越吃越胀肚,后来我带她找老中医瞧,老先生号脉直摇头:"舌苔白腻,脉象沉缓,这是寒湿困脾啊!"按上面方子加减两味药,当天夜里就不跑厕所了,现在刘大姐见人就夸中药神。
预防才是硬道理 这种病三分治七分养,梅雨天出门踩了水坑要及时换鞋袜,冰箱里的隔夜菜宁可倒掉也别心疼,平时备点艾绒泡脚粉,每周泡两次驱寒气,特别是本身脾胃虚的人,夏天再热也别对着空调风口吃饭。
特别注意这些事 孕妇千万不能乱吃药,得找专业医师调方子,小孩子剂量要减半,但车前子得换成3克,要是拉得脱水眼窝凹陷,赶紧去医院补液,别自己硬扛,还有啊,这方子治的是寒湿型,要是拉出来的屎臭烘烘带血丝,那得另请高明!
最后唠叨一句:中药讲究对症,同样拉肚子有人适合热敷有人得吃黄连素,大家别抱着方子就往药房冲,最好先找明白人看看舌头,毕竟老话说得好,"寒湿不除百病生",调理好了不仅能止泻,整个人都会清爽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