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板,我这黄芪可是正宗的陇西货,您闻闻这股豆腥味......"在兰州黄河古渡中药材批发市场,商户李大姐熟练地展示着自家药材,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甘肃各大药材市场上演,一捆捆带着泥土芬芳的中药材,正将"陇药"招牌擦得愈发闪亮。
甘肃作为全国中药材主产区,2023年种植面积突破500万亩,产量占全国总量近四成,从陇南山区到河西走廊,从黄土高原到祁连山下,当归、党参、黄芪这些"陇药"明星,正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故事。
千年药乡的现代转身 在定西市岷县,65岁的老药农张德全还记得三十年前的场景:"以前种药材就是靠天吃饭,挖出来的当归带着冰碴子往城里运",如今他的合作社里,真空包装的当归切片通过电商平台发往全国,冷库里恒温储存的鲜党参能卖到每公斤80元的高价。
这种转变背后是科技赋能的力量,甘肃农业大学专家团队研发的"膜侧沟播"技术,让当归出苗率提升30%;省农科院选育的"陇芪1号"黄芪新品种,有效成分含量比普通品种高出20%,在陇西县首阳镇,无人机正在给千亩党参田喷洒营养液,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。
地理禀赋造就"天然药库" 翻开甘肃地图,这里恰好处在北纬33°-37°的黄金种植带,高海拔、强日照、大温差的特殊气候,加上黄河、渭河源头的纯净水源,造就了中药材生长的"天然温室"。
在宕昌县哈达铺镇,海拔2400米的山地梯田里,红芪正舒展着墨绿色的叶片,这种耐寒喜阴的药材,在这里的生长周期比平原地区延长一个月,积累的药用成分浓度更高,当地药农总结出"三九冻土育苗,清明移栽,重阳采收"的农谚,把传统智慧与现代农艺完美结合。
全产业链激活"绿色银行" 走进甘肃陇西中医药产业园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,切片车间里,机械臂精准地将黄芪切成0.3毫米薄片;提取车间内,超临界CO2萃取设备正在分离党参多糖,这些深加工产品通过中欧班列走向世界,每吨提取物价格相当于原料的8倍。
产业链下游同样精彩,在兰州新区,投资5亿元的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基地即将投产;在平凉崆峒区,药膳餐厅推出的"当归生姜羊肉汤"成为网红菜品,据统计,全省中药材加工转化率已从五年前的15%提升至60%,2023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600亿元。
乡村振兴的"金色引擎" 在华亭市马峡镇,返乡青年王建军创办的"云上药谷"项目,通过物联网系统把500户药农纳入标准化生产体系,他们的"会说话的中药材"扫码溯源系统,让广州采购商实时查看药材生长过程,这种"企业+合作社+农户"模式,带动当地户均增收3.8万元。
政府也在持续发力,省里出台的"陇药高质量发展20条"明确,对新建标准化种植基地补贴3000元/亩,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企业奖励50万元,目前全省已建成万亩以上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82个,认证"甘味"农产品品牌120多个。
未来赛道上的"陇药突围" 面对全国中药材产业竞争,甘肃正在开辟新战场,在张掖市民乐县,戈壁农业示范园的300座日光温室里,人参、西洋参等"南药北种"试验取得突破;在陇南市文县,林下仿野生种植的重楼、半夏每公斤售价超过万元,仍供不应求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"中药+文旅"的创新融合,定西市打造的"当归小镇"年接待游客超百万,岷县举办的"端午采药节"带动周边民宿预订量增长300%,这些探索正在把传统种植业升级为三产融合的新业态。
站在黄土高原的山梁上远眺,层层叠叠的梯田里,党参花海随风起伏,宛如大地铺就的金色绒毯,这片承载着千年药香的土地,正以科技创新为犁,以产业升级为种,在西部大开发的春风里,播撒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,当"陇药"遇见"数字时代",一场传统与现代的精彩对话,正在西北大地徐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