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个月去山里采风,偶遇一位采药的老伯,竹篓里晒得发白的根茎引起了我的注意,老伯见我盯着看,神秘一笑:"这是元茹,专治各种疼的宝贝。"我愣了一下,学中医这么多年,怎么从未听说过这味药?
老伯看我满脸疑惑,掰下一段根茎递给我:"小姑娘闻闻,是不是带着股特殊的辛香?"凑近一嗅,果然有股类似当归却更浓烈的香气,老伯说他们村祖辈都用这个治跌打损伤,连坐月子的妇人都要嚼几片,这让我想起《本草纲目》里记载的某些止痛药材,难道元茹是某味古药的别名?
回家翻遍医书,终于在一本泛黄的县志里找到线索,原来元茹是浙南一带对"延胡索"的旧称,这味李时珍笔下的"行血利气第一品",在民间竟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用法,就像打开老抽屉里的珠宝盒,那些口口相传的偏方突然都有了出处。
要说元茹最神奇的本事,还得数它的止痛功效,去年邻居张姐更年期偏头痛,西药吃了整瓶都不管用,我翻出老伯送的元茹,让她每天早晨含一片,三天后碰见她,竟说二十年的晨起头痛突然消失了,这让我想起《雷公炮炙论》里说的"心痛欲死,速觅元胡",古人诚不欺我。
别看元茹长得不起眼,泡酒却是一绝,朋友父亲腰突发作,我寄去一瓶泡了三个月的元茹酒,半个月后视频通话,老爷子居然能弯腰捡东西了,这让我想起爷爷留下的药酒方,原来加的就是这种带金色脉络的根须,不过要提醒一句,孕妇和阴虚火旺的人千万碰不得,前年就有位大姐当减肥茶喝,结果半夜流鼻血进了医院。
最有趣的是元茹的百变吃法,在义乌乡下,家家户户都会用它炖土鸡,上周去同学老家,阿婆端出的砂锅里飘着黑褐色的根须,汤头微苦回甘。"这是我们坐月子的必吃菜",阿婆舀起一勺乳白的汤汁,"通草配元茹,下奶又祛瘀",现在想想,这组合竟暗合《医宗金鉴》里的配伍之道。
不过要买到正宗元茹可得擦亮眼,药店里常见的都是安徽产的个子货,真正浙江东阳的道地药材表面带细密环纹,有次帮亲戚代购,店主硬把夏天采收的存货说成春七,被我当场戳穿——元茹采收讲究"春七夏三",过了端午药效减半,这道理连李时珍都写在书里。
最近总有人留言问哪里买元茹,其实我更想说的是:与其追捧网红药材,不如记住这些民间智慧,就像老伯说的:"山里没有废草,只有不识货的眼睛。"那些口口相传的偏方里,藏着多少代人摸索出的养生密码,下次遇见野生元茹,记得留几株让它们继续生长,毕竟真正的好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