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张,你家的黄芪还卖不卖?隔壁村已经被药贩子收走三车了!"2016年春天,河北安国的药农们突然发现,往年求爷爷告奶奶也卖不动的中药材,突然成了抢手货,这场席卷全国的中药材抢购潮,让沉寂多年的药材市场掀起惊涛骇浪。
疯涨的药材与失控的市场 2016年开春,亳州药材市场的商户们见证了史上最疯狂的行情,三七价格三个月暴涨300%,从每公斤60元飙升至200元;党参从25元跳涨到85元;连最不起眼的蒲公英都从3块涨到15块,药商老李蹲在摊位前直搓手:"这哪是卖药?分明是抢钱!"
广东某制药厂采购总监王明至今记得那个疯狂的夏天,他带着千万现金去云南收购三七,结果当地药贩直接坐地起价:"要货?先排队!现在都是现金结算,支票免谈!"最终他空手而归,公司不得不暂停止血止痛类药物的生产。
资本围猎下的血色狂欢 这场疯狂并非偶然,216年恰逢《中医药法》草案审议关键期,嗅觉灵敏的资本嗅到了政策红利,某知名药企半年内豪掷5亿囤积太子参,新三板上市公司联合炒家扫光甘肃当归产量,更夸张的是,浙江游资组团炒作藏红花,把这种"红色黄金"炒成堪比黄金的价格。
资本的游戏规则简单粗暴:控货抬价,安徽亳州药市流传着"三不留"原则——不留库存、不留现货、不留低价单,某次拍卖会上,20吨优质人参硬是被炒到每公斤3800元,比黄金贵了近十倍,药商老周苦笑道:"现在买药材得像炒股,天天盯盘看涨跌。"
药农的悲喜人生 在资本狂欢的阴影下,药农们经历着冰火两重天,陕西商洛的杜仲种植户老赵,看着家里堆积如山的药材,却因为收购价日日看涨舍不得出手,等他终于咬牙卖掉时,价格已经跌去三成,而云南文山的三七农户则迎来暴富时刻,有人一年收入顶过去五年,直接全款换了奔驰。
更荒诞的是"种药不如囤药"的怪象,河北安国出现职业"炒药团",他们租地不种药,专门低买高卖,有药贩囤积200吨板蓝根,结果遇上流感季大赚一笔,转头就买下城里整栋商铺,这种畸形财富效应,让越来越多年轻人放弃打工,回家专职"倒药"。
崩断的资金链与破碎的产业链 疯狂持续到2016年底开始现出裂痕,某上市药企因囤积居奇导致资金链断裂,引发行业地震,他们囤积的500吨川芎面临烂市风险,每天光仓储费就要烧掉一辆宝马,更致命的是,原料暴涨逼得药企集体涨价,同仁堂某中成药价格半年连调三次,吓得老顾客改买保健品。
中小药企成了这场游戏的炮灰,河南某制药公司董事长哭诉:"我们签的长期供货合同全成了枷锁,要么违约赔钱,要么高价接盘。"到2017年初,已有7家药企因资金链问题停产,涉及上万就业岗位。
十年后的血色教训 如今回看2016年的疯狂,就像一场预先排练好的黑色喜剧,资本游戏留下的烂摊子至今余波未平:人工种植的中药材品质下滑,道地药材濒临绝迹;药农陷入"涨价就扩种,跌价就挖树"的恶性循环;消费者面对天价中药望而却步,反而助推了进口保健品攻城略地。
在亳州药材市场干了二十年的陈老板,现在改行卖养生茶:"那年赚的钱早赔光了,倒是落下个心脏病。"他指着仓库里积灰的药材包装箱说:"这些箱子要是能说话,准能讲出比《红楼梦》还精彩的故事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