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户带动农户种植中药材,致富路上新引擎

一归堂 2025-05-03 科普健康 1607 0
A⁺AA⁻

"老李家今年黄芩卖到28元一斤!"消息在村里炸开锅时,村头大喇叭正播着禁烧秸秆的通知,这个皖北村庄的微信群里,有人把收购商转账的截图发了上来,红彤彤的数字刺得人眼疼——整整五位数,要不说时代变了呢?前年还被笑话"种草药不如种麦子"的老李,如今成了乡亲们追着问经验的"土专家"。

田埂上的新算盘

在安徽亳州药材市场转一圈,能闻到空气里飘着当归的甘冽,做了二十年药材生意的王经理最近发现,老主顾们嘴里冒出来的新词儿越来越多:"有机认证""溯源系统""订单农业",他摸着下巴苦笑:"现在农民精着呢,光给现钱可不够,得把种植标准、收购价格都白纸黑字写清楚。"

这种变化在太和县宫集镇特别明显,种植大户张永刚的千亩芍药基地里,无人机正在喷洒生物农药,这位戴着草帽的"张总"手机里存着376户农户的联系方式,从选种到采收,每个环节都要开着直播给大伙儿看。"去年霜冻那会儿,我让农户们连夜灌水防寒,自己基地损失了八十万,但跟着做的农户至少保住七成收成。"

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

云南文山的三七地里,90后返乡青年陈明正带着老乡们修排水渠,三年前他第一次劝大家种三七时,老支书差点拿旱烟杆敲他:"祖辈种苞谷,你非要搞这些妖蛾子!"如今村里合作社的冷库里,贴着二维码的三七块茎整装待发,扫码就能看到施肥记录和检测报告。

这种转变背后是真金白银的账本,在甘肃定西,马铃薯大户王建军转型种黄芪,带着58户农户成立合作社,统一采购的种苗每斤便宜1.5元,机械化播种节省三分之二人工,最关键的是和药企签了保底收购协议。"以前各自为战,价格被中间商压得死死的。"王建军指着晾晒场里的药材说,"现在咱们的党参含糖量达到药典标准,收购价比市场高两成。"

藏在泥土里的科技经

河南禹州的金银花田里,65岁的赵大爷捧着手机研究"智慧农业"APP,屏幕上显示着土壤湿度、病虫害预警,还能直接联系农技专家。"这可比求神拜佛管用多了。"老人笑着说,他身后的烘干房里,电烘箱正精准控制着温度,隔壁传统土灶烘出的金银花已经卖不出好价钱。

新技术正在重塑种植逻辑,山东平邑的丹参种植大户投资建设了组培实验室,通过干细胞培养技术缩短育种周期,更妙的是"企业+基地+农户"模式——药企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,农户按标准种植,收获时企业优先收购。"就像给农产品办了身份证,"基地技术员小刘比喻道,"只要扫码,从播种到加工每个环节都清清楚楚。"

闯过三道坎才能见晴天

不过这条路并非满地黄金,在陕西汉中,曾有个合作社盲目扩种猪苓,结果市场饱和价格暴跌,社长老周至今记得农户们堵着门骂街的场景:"你们这些瞎指挥的'土财神'!"后来请来专业分析师,才发现当年全国猪苓产量暴涨300%。"现在咱们建了行情监测系统,"老周指着墙上的电子屏,"看到黄色预警就提醒农户控制规模。"

加工环节的坑也不少,安徽霍山有位农户种出优质石斛,却因不懂炮制技术,鲜条卖到药商手里价格腰斩,后来当地政府引进深加工企业,开发了石斛枫斗、养生茶等产品,价格翻了三倍不止。"种出来只是第一步,"县农业局小陈感慨,"得把产业链拉长,让农户分享到加工增值的钱。"

政策东风正当时

最近村里又在传新消息:农业局的技术员要来办培训班,教大家申请绿色食品认证;银行推出"药材贷",凭种植合同就能低息贷款;连电商平台都开辟了"道地药材"专区,老李家的女婿已经着手注册家庭农场,准备申报地理标志产品。"以前总觉得种地没盼头,"他边填申请表边说,"现在政策托着,技术撑着,只要肯学,土里真能刨出金疙瘩。"

夜幕降临时,张永刚基地的路灯次第亮起,照亮了周围农户的药材田,这个曾经只敢偷偷试种几亩地的年轻人,如今正盘算着建中药材初加工中心,千里之外,陈明的手机还在不停响动,不断有外地农户咨询加盟合作社的事,或许正如老支书感叹的:"没想到这祖祖辈辈踩实的田埂,如今倒走出了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