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变化大,很多人喉咙里总感觉有痰卡着,吐不出来又咽不下去,难受得很,其实咱们老祖宗留下的中药里,有不少对付痰液的高手,今天我就给大家扒一扒那些既能祛痰又不伤身的中药,都是实打实的干货,看完记得收藏!
先认准这些"化痰明星"
要说祛痰中药里的顶流,川贝母必须拥有姓名,它性凉味甘,特别适合那种干咳少痰、喉咙发痒的情况,以前我咳嗽到半夜睡不着,我妈就会炖川贝雪梨汤,把川贝磨成粉和梨一起煮,润肺效果肉眼可见,不过川贝价格小贵,咱普通家庭可以用浙贝母平替,虽然润肺效果稍弱,但对付黄稠痰液可是一把好手。
橘红估计家家都见过,就是橘子皮外层红色的部分,别小看这玩意儿,它可是天然化痰剂,我记得小时候感冒咳嗽,奶奶总用橘红泡水给我喝,加点冰糖中和酸味,喝两天痰就变少了,现在药店卖的止咳橘红丸,主要功臣就是它。
还有个冷门但好用的叫蔊菜,南方田埂上常能看见,这菜看着普通,却是祛痰利尿的双料冠军,我们老家对付痰多咳嗽,会拿蔊菜煮水当茶喝,怕苦就加勺蜂蜜,喝几次痰就化开了。
分清痰色再选药
很多人不知道,痰颜色不同用药讲究可大了,白稀痰多半是寒痰,这时候就得用温性的药,比如生姜+陈皮煮水,我之前受凉咳嗽,痰像泡沫一样,喝了三天姜皮水,身体立马暖洋洋的,痰也少了。
要是痰黄黏稠,说明体内有热,鱼腥草最对症,新鲜的鱼腥草搓碎冲开水,那股腥味虽然上头,但喝下去半小时就能感觉到痰变稀了,办公室白领可以备点鱼腥草颗粒,应急效果杠杠的。
还有一种更麻烦的痰,黏在嗓子眼怎么也吐不干净,这种时候就需要竹茹了,它是竹子的中间层,清热化痰还止呕,我以前孕早期吐得厉害,中医就开过竹茹泡茶,既能缓解恶心,又能清理痰湿。
巧搭配效果翻倍
单用一种药总感觉差点意思,老中医都爱组合出招,比如经典的"二陈汤",半夏+陈皮+茯苓,专门治理那种粘在气管里的顽痰,我同事慢性咽炎好几年,每天用这三样煮水代茶饮,现在早上已经不咳粘液了。
冬瓜仁配桃仁也绝了,一个利水化痰,一个活血润燥,上次我吃烧烤上火,痰又黄又块状,把这俩捣碎煮汤,当天痰就变稀了,记住桃仁别放多,5-6颗就够了,不然容易拉肚子。
现在年轻人喜欢泡养生茶,推荐试试罗汉果+胖大海,罗汉果掰碎,胖大海丢进去,沸水焖十分钟,这个对教师、主播这种用嗓过度的职业特别友好,既能化解咽喉痰结,又能修复声带损伤。
食补比药补更温和
药吃多了怕伤身?那就从厨房找办法,白萝卜绝对是平民化痰王,特别是霜降后的萝卜,切块炖牛肉,吃肉喝汤,痰多的人连着吃一周,会发现痰变少了,我家秘方是加几颗山楂,消食化痰两不误。
莲藕也是个隐藏高手,尤其是藕节部分,以前我奶奶总让我生吃藕尖,说是能化掉喉咙里的痰疙瘩,后来查资料发现,藕含有黏液蛋白,确实能包裹痰液帮助排出,不过脾胃虚寒的要煮熟吃,免得腹泻。
最近流行的陈皮红豆沙,其实是道养生甜品,红豆煮烂后拌炒过的陈皮丝,既能祛痰又不腻人,重点是做法简单,电饭锅预约晚上做,第二天当早餐正合适。
这些坑千万别踩
祛痰中药虽好,但乱用反而伤身,像半夏这种有毒的药材,必须炮制过才能用,生半夏直接煮水喝可是要出大事的,还有天南星,长得和半夏有点像,自己采的话很容易搞混,非常危险。
孕妇更要谨慎,像枳实这类破气消痰的药,可能会引起宫缩,我朋友怀孕时咳嗽,听信偏方喝杏仁茶,结果腹痛送医院,大家千万引以为戒。
最后说个冷知识:痰多别光顾着化痰,还得给身体找出口,多喝水是基础,每天保证1500ml以上,适当运动也很重要,我坚持跳操一个月,发现痰明显比以前好排了,应该是气血通畅的原因。
祛痰中药就像武器库,关键是对症下药,急性发作期可以猛药去疴,日常调理还是食补更安全,要是拖成慢性支气管炎就麻烦了,大家趁轻微症状赶紧调理,别让小毛病拖成大问题,具体用药还是要找专业医生,毕竟每个人体质不一样,这篇就当是个参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