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冬必备!这5种祛风驱寒中药,让你远离风寒困扰

一归堂 2025-05-03 科普健康 1606 0
A⁺AA⁻

最近天气转凉,不少朋友开始喊"手脚冰凉""老寒腿犯病",作为扎根中医圈十年的从业者,我发现大家对祛风驱寒的中药存在很多误解:有人把当归当万能补品,有人拿艾叶泡脚泡到上火...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真正能赶走寒气的五大中药,以及正确使用它们的秘诀。

被误会的"祛风高手"——桂枝 很多人以为桂枝就是肉桂树的枝条,其实这是两码事,正宗的桂枝带着特有的甜蜜香气,掰开后断面能看到细密的油点,记得去年张大姐风湿痛,自行抓了桂枝煮水喝,结果半夜心慌冒汗,为啥?新鲜桂枝含挥发油超过3%,直接煮水相当于喝浓缩精油,正确做法应该是搭配白芍、生姜,文火慢煎20分钟。

厨房里的驱寒大将——生姜 说生姜是"穷人的人参"真不夸张,但要想发挥它祛风驱寒的功效,光喝姜汤可不够,我邻居王叔每到换季就咳嗽,后来我教他个土方子:生姜切丝拌蜂蜜腌一宿,每天早上含两片,现在他出门兜里都揣着这个"止咳糖",不过要注意,腐烂的生姜会产生黄樟素,这时候宁可扔也别吃。

藏在山里的"火炉"——羌活 川西高原的羌活可是个宝贝,但它的烈性也让不少人望而却步,前年有个驴友膝盖冻伤,直接拿羌活泡酒擦,结果皮肤发烫起水泡,其实羌活最擅长的是疏通经络,正确用法是配合独活、秦艽打粉敷贴,或者做成药枕,对肩周炎特别管用,孕妇碰不得,阴虚火旺的人要绕道走。

被神化的"百搭圣药"——防风 药店里总有人指着防风问:"这个是不是能治所有风症?"其实防风就像个多面手,既能挡外风又能熄内风,但单用效果有限,得配上黄芪、白术才成玉屏风散,有次看坐诊的老中医,给过敏体质的孩子开方,防风量永远控制在5克以内,他说小孩脏腑娇嫩,过犹不及。

暗藏危险的"温阳猛将"——附子 附子的传说最多,什么"回阳救逆第一品"听着就吓人,前几年网上流传的自制附子理中丸,害了不少自行炮制的新手,其实制附子要经过九蒸九晒,自己加工容易中毒,倒是我们食堂冬天会放片附子皮在排骨汤里,暖胃又不会燥热,但这分量都是老师傅拿捏过的。

说了这么多药材,最关键的还是对症使用,就像去年李婶风寒感冒,非要学网红用艾叶水洗头,结果寒气没驱掉,倒洗出满头头皮屑,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同样是怕冷,有人需要补气血,有人得先祛湿,建议大伙别盲目跟风,实在拿不准,去正规医院把个脉,花小钱买安心总比乱试偏方强。

对了,这些药材保存也有门道,像桂枝、羌活这类芳香类药材,最好装在玻璃罐里放阴凉处,挂个花椒袋防虫,生姜别买太多,发芽的赶紧种盆里,既是绿植又能随时取用,说到底,老祖宗传下的祛寒智慧没错,但咱们得用对方法,毕竟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