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大夫,给我来二两白赤!"要是在古代医馆这么喊,老中医怕是要端着眼镜瞅半天,最近总有人打听"白赤"这味药,朋友圈还流传着"祖传白赤治百病"的偏方,可跑遍同仁堂、雷允上都买不到,今天就带大家扒一扒,这神秘的白赤到底是何方神圣?
中药名里的"颜色密码" 咱们中药取名特别实在,白芍药就是长着白皮的芍药根,赤芍药则是红褐色的,像白芷、白术这些带"白"字的药,不是表皮发白就是晒干后泛白,而丹参、红花这类"红队"成员,要么本身含血色成分,要么炮制后会显红色,最典型的要数"金银花",刚开花时银白透绿,过两天转金黄,这不就把变色过程写进名字里了?
那些年错过的"谐音梗" 其实很多中药材都有民间小名,当归"又叫"归头","茯苓"在有些地方叫"松薯",但"白赤"这名字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——既要白又要红,这不是为难药材吗?倒是发现几个有趣巧合:白茅根晒干后根部会带淡淡红晕,赤小豆煮烂了会露出白芯,可这些都不算正经药材名,要我说,八成是把"白蒺藜"和"赤芍"记串锅了,就像把"何首乌"叫成"黑首乌"一样不靠谱。
药房柜台前的真相调查 上周特意蹲守了京城三家老字号药房,翻烂了《中药大辞典》也没找到"白赤"的踪影,倒是发现个有意思的事情:抓药师傅配伍时,遇到需要调和气血的方子,常会把白芍和赤芍搭配着用,这一白一红恰好对应中医说的"阴阳平衡",保不准这就是"白赤"传说的源头?就像西红柿炒鸡蛋被戏称为"黄金搭档",两样好东西放一起就容易传出绯闻。
古书里的迷雾寻踪 啃了半个月的《本草纲目》,连李时珍的胡子都数清楚了,愣是没见着"白赤"二字,倒是在《千金方》里发现个"白蔹赤石脂"的配方,但这分明是两味药,突然想起《黄帝内经》里那句"寒者热之,热者寒之",要真是存在白赤这味药,怕不是得同时具备寒凉和温热两种药性?这在中药理论里简直是"人格分裂"啊!
现代中医怎么说 专门咨询了广安门医院的老专家,老爷子摸着脉枕直乐:"要是真有白赤这味药,药典早收录了。"他指着墙上的经络图解释,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从来不会搞个"全能选手"包治百病,倒是现在年轻人养生太任性,听说啥稀奇药材都敢往家囤,前些天还有个姑娘拿曼陀罗当白芷泡茶,差点没送来急诊。
那些年我们追过的伪中药 说起来现在的养生市场真够魔幻,前脚刚辟谣"喝蒲公英治百病",后脚就冒出"白赤膏贴哪灵哪",去年某直播平台卖的"雪山白赤粉",吹得天花乱坠,结果检测出来只是普通淀粉勾兑的藕粉,咱就是说,与其迷信神秘药材,不如好好认识下厨房里就有的"药食同源"宝贝,像百合银耳羹不比来历不明的白赤汤靠谱多了?
中药取名的正确打开方式 正经中药取名有规律可循:以产地命名的如川芎、杭菊;按形态来的像狗脊、猫爪草;还有记录采收时间的三月茵陈、冬桑叶,就连最玄乎的"龙涎香"也是确有其物,所以说啊,但凡扯着古老旗号却查无实据的"中药",十有八九是商业噱头,就像前几年火过一阵的"紫锥菊",听着高大上,其实就是从北美进口的普通菊科植物。
教你几招辨真伪 下次再碰到新奇药材,记住这三板斧:第一看药典,《中国药典》就是中药界的身份证系统;第二问来源,道地药材都有明确产地;第三查配伍,正经中药很少单兵作战,就拿美白界网红"白茯苓"虽然带着"白"字,但人家正儿八经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,和什么虚构的白赤根本不搭边。
说到底,中医传承几千年靠的是实实在在的药理药性,而不是故弄玄虚的名字游戏,与其纠结白赤是啥,不如学学怎么辨别当归好坏,了解下陈皮为何要放三年,毕竟张仲景写《伤寒论》时,用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草根树皮,咱们还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