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阵子隔壁张大爷闹肚子,跑了好几趟厕所,脸色蜡黄地蹲在楼道里抽闷烟,去医院打了三天点滴也不见好,后来还是小区门口中医馆的老大夫开了副中药,三碗药汤下肚就止住了,这事儿在街坊群里传开后,好几个人都来问我:"你们家那中药方子能不能分享下?"
要说这痢疾啊,可不是普通的拉肚子,它就像肠道里的"钉子户",来得猛去得慢,稍不留神还会反复折腾人,西医叫它细菌性痢疾,中医则归为"肠澼"范畴,别看都是拉稀,但痢疾患者往往腹痛剧烈,里急后重(就是总感觉想拉却拉不干净),大便还带着黏液脓血,严重的能把人折腾得脱形。
这些年我走访了不少民间中医,发现对付痢疾的中药方子各有妙处,今天就给大家掰扯掰扯那些经过千锤百炼的经典药方,不过咱们先说好,具体用药还得找专业中医师把脉开方,千万别自己瞎琢磨。
【中药治痢疾的三大绝招】
第一招:清热燥湿,专治"火毒痢" 这类病人最明显,肛门灼热得像含着辣椒,粪便臭得熏人,小腹坠痛得直不起腰,这时候就得请出"芍药汤"这个千年老方子,黄芩、黄连像消防员似的扑灭肠道火势,当归、芍药活血止痛,配上木香、槟榔行气导滞,大黄更是冲在前线荡涤积滞,去年有个工地小伙连熬三宿赶工期,突发高烧痢疾,老中医让他早晚各灌一剂芍药汤,两天就退了烧。
第二招:凉血解毒,搞定"疫毒痢" 遇上传染性强的急性痢疾,白头翁汤就该登场了,白头翁长得像顶着白毛的老头,却是治痢高手,配上黄柏、黄连、秦皮,专门对付那种发病急、高烧不退、便血多的重症,我亲眼见过菜市场卖鱼的王师傅,感染了嗜水气单胞菌,西医治了五天还在拉脓血便,转喝白头翁汤当天就见效。
第三招:扶正祛邪,调理慢性痢 有些老病号断断续续拉肚子几个月,这种就要用"香连丸"慢慢调养,黄连清热燥湿,木香行气止痛,再加点吴茱萸暖胃,党参补气,就像给虚弱的肠道做SPA,我们村会计年轻时落下的痢疾根子,每年秋夏必犯,后来坚持服用香连丸三个月,现在跟着广场舞队活蹦乱跳的。
【厨房里就能找到的止痢良药】
别以为中药都得上药房抓,灶台上几样东西就能应急,鲜马齿苋榨汁兑蜂蜜,对付初起的红白痢特别灵,我姥姥当年就用这法子救过逃荒的亲戚,石榴皮焙干研末,米汤送服,这可是民国时期药铺里公开的秘方,要是找不到这些,炒山楂煮水喝也能缓解腹胀腹痛,我家孩子积食拉肚子时常用这招。
【防患于未然的小窍门】
说到底,预防才是上策,立秋前后正是痢疾高发期,饮食上要守住三条铁律:隔夜饭菜坚决不碰,海鲜河鲜必须煮熟,切生熟食的刀板要分开,我认识个老厨师,每次处理完荤腥都要喝口白酒漱漱口,几十年没闹过肠胃病,平时用薏米红豆煮粥当早餐,既能祛湿又能健脾胃,比吃保健品实在多了。
最后唠叨一句,中药治病讲究辨证施治,同样是拉肚子,有人适合温补,有人需要寒凉,千万不敢看别人吃某个方子有效就跟着吃,就像前几年网上疯传的"绿豆治百病",结果喝出毛病的大有人在,记住咱们老话:是药三分毒,用药需谨慎,真要调理身体,还是得找正经中医师望闻问切,毕竟每个人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