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深山藏药谷?探秘秦岭脚下的中药材种植致富经

一归堂 2025-05-06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前些天跟着朋友进秦岭采风,拐进一条挂满苔藓的石板路时,忽然闻到空气里飘着股熟悉的药香,顺着香味摸到半山腰,成片的重楼苗在雾气里舒展叶片,穿着胶鞋的药农正蹲着除草。"这是咱西安本土的'金疙瘩',城里药店卖上百块一斤的重楼,苗子就长在这山坡上。"药农老张的话让我惊掉下巴——原来西安的深山里,真藏着这么多"中药村"。

【秦岭药脉千年不断根】 要说西安种中药的历史,能追溯到周朝。《诗经》里"陟彼南山,言采其蕨"的"南山",说的就是秦岭,老辈人讲,过去终南山里的道观僧人,都会在后山开垦药田,朱砂七、太白米这些稀罕药材,都是道长们背着竹篓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,现在走进周至县的厚畛子村,80岁的王大爷还能比划着讲他爷爷辈怎么在悬崖上收野党参,"那会儿没绳子,腰里拴根葛藤就敢往下溜"。

不过真正形成规模种植,还是这十年间的事,在鄠邑区草堂寺附近的山坡上,连片的苍术田像绿色的阶梯铺满山坳,种植户张振华指着远处白墙蓝顶的厂房:"别小看这些土疙瘩,咱合作社300多户种的苍术,去年光卖给安徽的药商就赚了800多万。"他说着弯腰拔起株植物,根茎像生姜似的泛着油亮,"这是黄精,再过两个月就能挖,晒干了可是做九蒸九晒的好材料"。

【荒坡变"聚宝盆"的秘密】 在西安周边走访了十几个中药村,发现这里能成事真不是偶然,拿蓝田县的普化镇来说,海拔800米的向阳坡地,年降水量刚好够药材喝个饱,最绝的是这里的昼夜温差,白天晒足阳光,夜里山风一吹,黄芪、柴胡这些根茎类药材憋着劲长个头,老药农都懂"春雨贵如油",可他们更盼着秋霜来得晚些,这样重楼的块茎才能多攒两成药效。

但真要种出好药材,光靠天吃饭可不行,在长安区五台街道的中药材基地,技术员小刘正拿着仪器测土壤酸碱度。"这片坡地以前种麦子收成不好,谁想到测出重金属超标。"他带着我们绕过石头堆,指着新平整的土地,"现在改种决明子,不仅改良了土壤,每亩还能挣4000多",他们合作社有个"土法子",用松针腐叶拌牛羊粪,比化肥养出来的药材香气更浓。

【从背篓到直播间的蜕变】 要说这几年最大的变化,还得数销售路子,以前药农们守着山货愁销路,现在个个都揣着手机玩直播,那天正赶上眉县槐芽镇的"山货节",50岁的王大姐举着自拍杆带网友逛药田:"家人们看这个川芎,咱们用山泉水浇大的......"背后筐里堆着的药材很快就被预订了几十单,她说现在最忙的是秋天采挖季,冷链车直接开到地头,新鲜药材当天就能送到全国的制药厂。

不过要论赚钱门道,还得说深加工,在西咸新区的一家GMP车间,工人正把秦岭产的猪苓切片装罐,老板透露他们的"钱景"规划:"鲜药材利润薄,做成破壁饮片能翻三倍价,等明年药妆生产线上了,猪苓面膜说不定能成网红爆款。"听说他们正在跟高校合作,研发用太白七药做护肝片,这要是成了,可比单纯卖原料强多了。

【政府搭台唱好"长久戏"】 转了一圈发现,各村墙上都贴着绿色的钱袋子——政府给的补贴告示,周至县农业农村局的老李说,现在种中药材,每亩最少补300块,建烘干房还能报一半设备钱,更关键的是技术扶持,西北农林的大教授隔三差五来地里指导,手把手教怎么防虫害、调土壤。"去年我们村试种林下套种,重楼下面长着羊肚菌,一亩地多收两万块!"种植大户老赵说着掏出手机,相册里菌伞破土的照片看着就喜人。

不过大伙儿也有新烦恼,随着中药村名声渐响,外地来的收购商越来越多,户县蒋村的支部书记坦言:"去年有药商盯着我们的苍术囤货,价格压得厉害。"后来村里成立了联合社,统一标准、统一议价,还注册了"终南本草"的商标,现在外来车辆进山收药,都得在村委会登记,防止恶意压价。

【山里长出的新希望】 站在秦岭北麓的观景台上往下望,层层叠叠的梯田里,黄芩、丹参、桔梗交错生长,像打翻的绿色调色盘,山风掠过药材田,掀起阵阵药香,62岁的陈大叔正给重楼搭遮阳网,他儿子在深圳做程序员,最近辞了职回来搞电商:"娃说要把咱的药材做成文创礼盒,搭配古法炮制体验套装。"

太阳西沉时,山坳里升起炊烟,晾药场的竹匾映着晚霞,这些藏在西安大山里的中药村,正用古老的药材书写着新的故事,或许不久的将来,来秦岭旅游的人除了看风景,还会报名"认养一株重楼"的体验项目——毕竟在城里人眼里,亲手种棵"仙草",可比扫码打卡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