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张医生,我这咳嗽老不好,该咋整?""后山崖柏树下那丛麦冬,摘两片泡水喝嘛。"在绵阳生活了三十年,我发现老辈人治病总爱往山里跑,这座被涪江滋养的盆地城市,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中药宝藏。
去年跟着采药人王叔进山,才晓得啥叫"天地精华",清晨五点的药王谷还罩着薄雾,王叔裤脚沾着露水,蹲在岩缝前刨出株肥嘟嘟的川贝母:"看这纹路,像不像天上的北斗星?"老话说"川贝润肺赛人参",果然掰开鳞茎就溢出蜂蜜般的黏液,这种长在海拔1500米悬崖的宝贝,要采药人腰系绳索荡过半山腰才能采到。
要说最接地气的还是麦冬,在涪城区青义镇,百亩麦冬田像绿毯铺到天边,药农李大姐教我辨认:"叶片倒刺多的是阔叶麦冬,叶子圆润的是沿阶草,但入药还得是绵阳本地的'绵麦冬'。"她们家祖传的九蒸九晒手艺,把麦冬蒸到透亮发黑,泡水后浮在杯面的油珠能治阴虚火旺,当地人上火就抓把麦冬配冰糖炖雪梨,比吃药灵多了。
最让我惊奇的是丹参的"七十二变",在江油青莲镇,老药工把鲜丹参切斜片摊在竹匾上,说这是"血娃娃"专治月经不调;晒干的丹参段泡酒能通经络,根须熬水洗脚治冻疮,有次见他们往泡菜坛里丢丹参须,说是"吃了浑身暖和",后来查县志才晓得,李白当年在青莲写诗时,常拿丹参泡酒驱湿气。
江油还有个"五下锅"的偏方:当归、党参、黄芪、枸杞加本地崖蜜,文火慢熬三小时,上个月邻居王婶术后体虚,喝了半个月脸色就红润了,不过要认准太平镇的"马尾当归",鸭蛋形的根须带着淡淡柴香,炖汤只要放三片就能吊出鲜味。
在北川药王谷遇见位白族老人,他裤兜里总揣着个布包,打开是拇指大的"云木香",这长在阴湿崖壁的小家伙,嚼起来先苦后甜,消食化积特别灵,老人说羌寨人吃肉必嚼粒木香,就像我们吃大蒜一样平常。
最有趣的当属"见肿消",这种长在路边的野草,叶片揉碎敷在蚊虫叮咬处,十分钟就不痒了,有年暑假带儿子露营,他不小心被黄蜂蜇了,导游随手扯棵草捣烂敷上,第二天肿块全消,后来才知道这不起眼的野草学名"半边莲",在绵阳山里随便一揪就是一把。
绵阳人用中药就像用花椒:炖鸡放几片当归,煮稀饭撒把山药片,连泡菜坛里都要丢几颗八角茴香,在游仙区魏城镇,家家屋檐下挂着串串黄栀子,说是给端午做的香囊预备的,这种染布用的果子,晒干后能清热泻火,小孩长痱子就用它煮水洗澡。
不过现在年轻辈会这些本事的越来越少,在平武县采访老药农刘大爷时,他正教孙女认草药:"这是过路黄,那是接骨草..."可小姑娘更关心手机里的短视频,看着晾晒场成堆的中药材,突然想起二十年前在安昌镇赶场,街边摆满竹筛晒的三七、重楼,如今只剩几家老字号药铺还在坚持。
最近发现超市里出现真空包装的"绵阳四宝":麦冬、川贝、丹参、附子,虽然方便了,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,就像王叔说的:"机器切片哪有手工刨的顺纹理?烘干机烤的哪比得上日头晒的带着山气?"或许正是这些讲究,才让绵阳的中药材成了能治病的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