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板,这黄芪看着透亮,是咱沂水本地种的吧?"清晨七点的中药铺里,穿绸衫的老太太捏着药材细细端详,掌柜老周笑呵呵递过放大镜:"您老放心,咱这沂水三宝——丹参、黄精、金银花,都是后山梯田里刨出来的。"
这个坐落在沂蒙山腹地的中药之乡,连空气里都飘着药香,沿着青石板路往山里走,家家户户篱笆墙上晒着药材,像挂满金色的勋章,七十岁的刘大爷蹲在院角剥着丹参皮,"俺们这疙瘩种药比种庄稼在行,老辈人传下的本事。"他身后的竹筐里,紫红色的丹参根还沾着晨露。
要说沂水中药的讲究,得从这片"八山半水半分田"的风水宝地说起,北纬35度的阳光最懂药材脾气,春天给金银花催芽,夏天给黄精遮阳,秋日把丹参糖分攒得足足的,地质队老王指着岩层说:"这紫色砂页岩土,透气又存水,比玉匣子还养药。"难怪县志记载,明朝万历年间就有"沂邑药商走运河"的盛景。
在铜匠世家出身的李师傅家,还藏着几件看家宝贝,乌木药碾子磨得发亮,铜质捣药杵带着包浆,最珍贵的是那本泛黄的《沂郡炮制秘录》。"当归要切片晒半干,卷成菊花样才锁得住香气。"他边说边演示,手指翻飞间,药香便裹着热气蒸腾起来,这种传承了六代的手艺,如今成了非遗项目,引得城里药企纷纷来讨教。
药食同源的智慧在这里活成了日常,张家阿婆的柴火灶上,陶罐里咕嘟着黄精炖鸡,隔壁飘来山楂陈皮糖的酸甜,街角凉茶摊的招牌写着"沂蒙三宝饮",金银花配甘草,喝两口嗓子眼就像被山泉冲过,最绝的是药膳馆王大厨,能把何首乌做出红烧肉的滋味,让挑食的小孩都竖大拇指。
新时代的春风也吹进了深山,大学生小陈带着无人机测绘药材基地,手机APP能查药材溯源信息,电商产业园里,90后主播举着艾草条做直播:"家人们看这艾绒,全是端午早上采的......"去年全县中药产值突破十亿,快递车上"沂水中药"的标签贴满了车斗。
暮色里的中药交易市场依然热闹,老周把当天采的新鲜石斛摆上摊位,那个上午来买黄芪的老太太,正跟邻居比划着新学的药膳方子,山风掠过晾药架,把千百年的草木清香,悄悄揉进了沂水的烟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