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张在安徽亳州包了三百亩地种白芍,2016年开春时他天天盯着手机看药材交易网。"去年这时候每公斤才12块,现在直接飙到28块,这过山车坐得我心慌。"他叼着烟蹲在田埂上,看着地里新冒芽的白芍苗发愁,像老张这样的种植户,在2016年的中药材市场里,每天都在经历冰火两重天的煎熬。
这一年的中药材江湖,注定要在行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,从东北的人参主产区到云南的三七种植基地,从甘肃的当归大县到广西的八角产区,全国中药材种植版图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震荡,数据显示,2016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3500万亩,比五年前增长了42%,但市场行情却像六月的天,说变就变。
政策东风最先吹皱春水,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《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》,给整个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。"要建立100个中药材规范种植基地"的政策红利,让各地政府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,纷纷推出补贴政策,河北安国的黄芩种植户王大姐就尝到了甜头:"每亩补300块,我家多包了五十亩,没想到..."她突然顿住,因为当年黄芩价格从高峰时的18元/公斤暴跌到9块钱,补贴的钱刚好填了价格窟窿。
这种政策市与行情市的错位,在2016年演绎得淋漓尽致,当安徽、四川等地忙着给种植户发补贴时,甘肃陇西的黄芪贩子们正连夜往冷库里囤货。"去年这时候黄芪统货才8块,现在涨到16块,再不囤就要拍大腿了。"做了二十年药材生意的老李边指挥工人码垛边叹气,这种全民囤积的疯狂,直接导致当年中药材库存量创下历史新高,光亳州中药材市场的库存就够全国三年消耗。
价格过山车玩得最刺激的当属太子参,贵州施秉县的种植户们怎么也没想到,215年还卖到380元/公斤的太子参,到2016年采挖季直接跌成白菜价,统货收购价最低时只有45元。"去年种一亩赚三万,今年倒赔人工钱。"药农老陈蹲在地头扒拉算盘,最后狠心把二十亩太子参改种了辣椒,这种戏剧性转折背后,是2015年太子参价格暴涨引发的疯狂扩种,短短两年种植面积暴增十倍的恶果终于显现。
野生药材的困局在2016年愈发凸显,东北林区的灵芝采摘队发现,以前随手能捡的野生灵芝,现在要翻过三座山才能凑满一筐。"去年这时候一天能采两百多斤,现在十天都凑不齐。"采药人老赵摸着后颈的晒斑苦笑,这种资源枯竭的焦虑,倒逼出云南文山三七种植的"触网"变革,当地合作社联合电商平台搞起"云种植",城里人花888元就能认领一棵三七,通过摄像头实时查看生长情况,这种新玩法让传统药材种植沾上了互联网+的光鲜外衣。
资本的嗅觉总是最灵敏,2016年中药材市场涌动着各路资本暗流,做西药起家的辉瑞制药悄悄在长白山圈下五千亩人参种植基地,而炒房团出身的浙江资本则相中了宁夏枸杞的深加工产业链,最疯狂的当属某新三板上市公司,直接放出"五年百亿打造中药材帝国"的豪言,在安徽、河南、广东三地同时开建智能温室,但这些光鲜项目的背后,藏着无数中小种植户的血泪——当他们还在为每亩地多挣两百块沾沾自喜时,资本的收割机已经轰鸣而至。
技术革命在2016年悄然改变着行业生态,山东平邑的金银花种植大户老刘,现在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手机里的物联网监测数据。"土壤湿度低了0.5个点,滴灌系统自动启动。"他指着田里密布的传感器介绍,这种精准农业的普及,让传统"靠天吃饭"的种植模式成为历史,更深远的影响来自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,中国药科大学的科研团队宣布成功培育出有效成分含量提升30%的丹参新品种,这让"道地性"这个传统概念第一次遭遇科技挑战。
当2016年的日历翻到最后一页,中药材市场的硝烟并未散去,在河北安国、安徽亳州、广州清平等各大药市,操着各地方言的药商们依然在盘算着明年的行情,只是这盘棋局里,政策调控的无形之手与市场规律的铁律正在激烈博弈,资本的狂潮与技术的革新不断冲刷着传统种植的堤坝,或许正如老张田埂上的那支烟,袅袅升腾的烟雾中,照见的是整个行业转型阵痛中的迷茫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