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整理药柜时翻出几包泛黄的中药材,包装袋上"台湾特产销"几个字让我陷入回忆,十年前在阿里山脚下偶遇的老药农曾说:"咱们台湾的山沟沟里藏着金子,可惜年轻人都往外跑......"如今再细品这些话,倒品出几分沧桑滋味。
台湾中央山脉的褶皱里藏着不少宝贝,像牛樟芝这种生长在牛樟树芯里的真菌,整个海岛独一份,老药农阿伯总爱用闽南语调侃:"这菇仔比黄金娇贵,采收时要穿白袜爬树,免得树皮蹭破它的衣裳。"确实,这种自带荧光的深褐色菌体,泡出的茶汤带着独特的杏仁香,据说能解酒护肝,连台北仁爱路的中医诊所都把它当镇店之宝。
说到艾草,彰化溪州的老匠人最懂经,他们管清明前采收的叫"青姑娘",端午后割的唤作"红娘子",去年跟着采药队进埔心乡,露水未干的田埂上,老师傅教我辨认叶背的银白绒毛:"这种艾绒揉进穴位,比城里买的艾灸条透得多。"果然,带回的艾草晒干后点燃,烟雾裹着淡淡的薄荷凉意,连常年的肩颈酸痛都缓解不少。
在台东太麻里遇见种白鹤灵芝的阿美族大姐时,她正用传统竹刀收割紫红色的嫩茎。"我们叫它'心脏草',祖辈用来熬小米酒。"随手掐段茎叶嚼着,先是微苦,接着回甘,确实像喝了口山泉水,后来查资料才知这植物含有机锗,难怪老中医总叮嘱要用山泉水煎服。
最有趣的当属明日叶,在花蓮吉安乡的有机农场,日本归侨张伯伯指着锯齿状的叶片笑道:"这菜早上摘了晚上就蔫,所以叫明日叶。"焯水凉拌时尝到类似芹菜的清爽,没想到常喝竟把体检报告里的尿酸值降了下来,张伯伯神秘地说:"昭和时期东京药商都派船来收,说是能治核辐射后遗症。"
九层塔这种厨房常客居然也是中药?在屏东内埔的客家村落,阿婆们会把开花前的嫩枝阴干,遇上小儿食积就煮碗汤,有次亲见邻居小孩喝下后打着嗝排出长串臭屁,阿婆拍腿大笑:"浊气排了就好!"原来这满身鱼香的草药,在中医眼里竟是消食导滞的高手。
这些年看着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种药,台中雾峰的硕士生小陈,用物联网监控牛樟芝的生长湿度;宜兰头城的返青农二代,把艾草加工成精油销往日本,最触动的是在嘉义阿里山,90后夫妻把祖传的肖楠叶炮制技艺搬上抖音,直播时老丈人偷偷抹泪:"总算有人接住这门手艺了。"
其实台湾中药的故事,早就刻在日常生活里,冬日街头的四物汤摊飘着当归香,庙口阿嬷卖的青草茶用凤尾草熬煮,连夜市蚵仔煎旁的甘草芭乐,都是土地馈赠的良方,下次再看见标着"台湾制造"的中药包,不妨多停留片刻——那些被山风浸润过的根茎果实,或许正带着中央山脉的呼吸节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