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阵子去闺蜜家蹭饭,发现她家餐桌上总摆着个玻璃罐,里面泡着绿莹莹的植物,我夹菜时故意舀了勺汤里的"不明物体",结果被她笑着打手:"这是我家祖传的吃饭伴侣,芦荟泡陈皮!"
要说这芦荟啊,可不只是美容院的绿植,老中医的药柜里,晒干的龙角芦荟片能和人参、枸杞平起平坐,我奶奶以前总念叨"芦荟是个宝,消炎败火少不了",现在才知道这不起眼的植物居然藏着这么多吃饭的门道。
【从药典到饭碗的千年穿越】 翻翻《本草纲目》,李时珍早把芦荟的脾性摸透了,这味苦寒的药材能泻火清肝,对经常熬夜加班、火锅配冰啤的现代人来说,简直就是餐桌上的急救包,广东人煲汤爱放鲜芦荟,江浙地带用芦荟腌咸菜,云南少数民族更是把芦荟当蔬菜吃。
去年我在中医院实习时,跟着老医师见过个有趣病例,有个外卖小哥长期胃火旺,医师让他每天早饭前嚼两片冰糖渍芦荟,结果半个月后,小伙子抱着保温杯来复诊,说现在吃麻辣烫终于不用灌矿泉水了。
【厨房里的中药实验室】 别以为芦荟只能泡水喝,聪明主妇早把它玩出花来了,我家楼下王婶发明了芦荟糙米粥,煮粥时丢几块鲜叶,碧绿的汤汁看着就清凉,隔壁开餐馆的老赵更绝,把芦荟切碎拌进鸡丝凉面,他说这搭配比柠檬汁还解腻。
最让我惊艳的是芦荟红枣糕,把芦荟汁混进面糊里,蒸出来的糕点带着淡淡的植物清香,上次家里来客人,小朋友们都抢着吃,还以为是新式抹茶点心,不过要记住,芦荟处理要先去皮取肉,不然那层苦涩的外皮能让你皱半天眉。
【吃饭搭配的小心机】 虽说芦荟百搭,但也有讲究,体质虚寒的人要少吃生芦荟,最好煮熟了吃,有次我姨妈不信邪,空腹喝了半个月的鲜榨芦荟汁,结果天天喊胃疼,后来老中医让她改喝芦荟山药排骨汤,这才缓过来。
和蜂蜜是绝配,但和绿豆同煮就要慎重,我试过做芦荟绿豆汤,结果半夜跑厕所三次,现在学聪明了,改成芦荟银耳羹,滋阴润燥正合适,炒菜时遇上大虾、牛肉这些热性食材,加两片芦荟就能平衡火力。
【藏在饭碗里的养生经】 现在年轻人流行"朋克养生",其实老祖宗早就把吃饭智慧刻在基因里了,就像我家那位用芦荟泡陈皮的闺蜜,她说这是外婆传下来的法子:"吃饭时顺口吃点儿,比吃药丸子强百倍",果不其然,她常年在外应酬却很少上火,皮肤还透亮得像剥壳鸡蛋。
不过别贪多,每天吃大拇指大小的量就够了,有回我妈把芦荟切碎拌沙拉,觉得清爽可口就猛吃一碗,结果当晚肚子咕噜响整宿,现在她学聪明了,把芦荟晒干磨粉,撒在燕麦粥里当调料。
下次家里炖汤煮饭时,不妨丢几片芦荟试试,这抹绿意不仅能给饭菜添色,更是穿越千年的养生密码,要是拿不准怎么吃,还是先问问中医师——毕竟老话说得好,药食同源也要因人而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