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朋友说"感觉身体被掏空",明明才三十岁的年纪,却像六十岁老头一样怕冷腰酸,去医院检查又查不出大毛病,其实就是中医说的"阳气不足",今天我要给大家扒一扒老祖宗留下的"阴中求阳"养生法,这可是藏在《黄帝内经》里的奥秘!
你发现没?现在人特别容易累,白天对着电脑久坐不动,晚上熬夜追剧打游戏,周末还要加班应酬,表面看着挺精神,其实身体早就亮红灯了——手脚冰凉、腰膝酸软、莫名烦躁,这些症状都在提醒你:阳气快见底了!
说到补阳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吃羊肉、喝姜茶,但这些"纯阳"之物就像烈火烹油,虚不受补反而上火,这时候就该请出中医的智慧了——阴中求阳,好比给快熄灭的蜡烛添油,既要续命又不能烧得太猛。
要说这阴中求阳的鼻祖,还得看张仲景的八味地黄丸,别看现在药店里满眼都是六味地黄丸,其实最懂行的中医都知道,真正暗藏玄机的是这个"升级版",熟地黄要选河南焦作的,配上山药、山茱萸打底,这三味药就像给房子打地基,把肾阴补得稳稳当当,妙就妙在加了几味"点火器":附子温肾阳,肉桂引火归元,茯苓、泽泻负责排水湿,牡丹皮给虚火开扇窗,这配方简直就是给虚寒体质量身定做的保暖内衣!
我邻居王大夫有个患者特别典型,四十岁的程序员,常年加班脱发严重,夏天都要穿长袖外套,吃了半个月八味地黄丸,不仅不怕空调吹了,连早上爬不起来的老毛病都好了,不过王大夫特意叮嘱:这种方子得像炖汤一样慢慢来,急不得。
现在市面上还流行个"左归右归"的说法,其实这里头大有讲究,左归丸偏滋阴,适合熬夜伤阴的人;右归丸重补阳,专治畏寒肢冷,但最厉害的还是能把两者结合的阴阳双补方,就像给手机充着电玩游戏——边补边耗不如边补边养。
前阵子我去中药材市场转悠,发现个新鲜事,现在的中医喜欢在传统方子里加黄精、枸杞这些"新贵",黄精能润肺健脾,枸杞明目养肝,搭配起来既补先天之本又养后天之源,有位老中医透露说,这才是真正适合现代人体质的改良版阴中求阳方。
说到具体怎么用,这里头学问可大了,艾叶配生姜是基础款,但要加点淫羊藿、杜仲这类补肾阳的药材,效果立马翻倍,有次我试了下,泡完脚从脚趾尖暖到膝盖,整个人像揣着个热水袋似的,不过要注意,高血压患者泡澡水温千万别超过40度。
饮食调理更是门艺术,冬天吃当归生姜羊肉汤没错,但阴虚火旺的人喝了准上火,聪明的做法是加些玉竹、麦冬中和,既能享受美味又不担心口腔溃疡,我朋友试过在办公室用保温杯焖煮黑豆核桃粥,下午饿的时候喝一碗,整个冬天都没怕过冷风。
最后说个实在话,再好的方子也得配合作息,我认识个健身教练,天天给客户开养生方,自己却凌晨两点还在发朋友圈,这种一边作死一边进补的行为,简直就是给破轮胎打气——白费功夫!记住这句话:补药再神,不如早睡养人;食疗再好,难敌规律作息。
(温馨提示:本文所述药方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,具体用量因人而异,养生保健不可替代正规医疗,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