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被粉丝问"中药到底怎么分?"今天咱们就把中药柜的抽屉全拉开,从新手视角带你看看中医界的"垃圾分类"到底有多讲究!
按功效分:身体不适对号入座 这可是中药铺最经典的分类方式,就像把药店分成了感冒区、消炎区,老中医开方时说的"解表药""补血药",都是按这个逻辑来的。
-
解表药——身体的开门红 包括生姜、紫苏这些厨房常客,专门对付风寒感冒,去年我咳嗽半个月,老中医开了3片生姜煮可乐,居然真把寒气逼出来了!不过要记住,风热感冒得用桑叶薄荷这类凉性解表药。
-
清热药——体内的消防员 金银花、板蓝根这些抗疫明星都在这儿,特别要说黄连,苦得让人皱眉,但治口腔溃疡真有一手,像我这种火锅爱好者,家里常备蒲公英茶当灭火器。
-
补益药——慢工出细活 人参、黄芪这些"贵妇级"药材最懂虚症,但别上来就吃人参,气虚用党参,血虚该吃阿胶,我同事把枸杞当糖吃,结果流鼻血——补过头就像手机充电过量会爆炸!
按药性分:寒热温凉大有乾坤 中医把药材性格分成四类,就像给人贴性格标签,怕冷的人看到寒性药要绕道,体热的碰热性药得小心。
-
四气歌诀要背熟 "寒凉消热症,温热散寒邪"这话得刻烟吸肺,黄连治心火旺,肉桂暖宫寒,这就像夏天穿背心冬天穿羽绒服,顺着天时来养生。
-
五味杂陈有讲究 酸入肝,甘入脾,苦入心...别以为中药都是苦的,甘草甜、山楂酸,各有各的脾气,上次炖羊肉放错花椒,整锅汤苦得没法喝——麻味药材千万别乱加!
按入药部位分:浑身都是宝 很多中药名字带"花""子""藤",其实全身上下都能入药,就像丝瓜,嫩时吃瓜,老后拿络晒水喝,一点都不浪费。
-
根茎类——地下营养库 人参、当归这些补药大多长在土里,何首乌最神奇,生发乌发还能补肝肾,但得选制的,生的可有毒!
-
花叶类——草木精华 茉莉花茶能安神,荷叶灰能减肥,但新鲜艾草和陈年艾绒效果差很远,去年囤的艾草包今年再用就不灵了。
-
果实种子——植物的宝宝 枸杞、薏米这些萌萌的种子最养人,不过杏仁分苦甜,苦杏仁能止咳但微毒,孕妇可得小心!
特殊分类:这些药材有脾气 有些药材就像叛逆少年,需要特殊对待,比如毒性药材必须炮制才能用,而某些药对天生八字不合。
-
毒性大队严格管控 附子、半夏这些危险分子,必须用甘草、生姜反复泡制,我奶奶以前用生川乌泡酒治风湿,现在想想真是玩命!
-
十八反十九畏要记牢 甘草不与海藻同煎,人参不和藜芦见面,这就像食物相克,去年有人把石膏和葱白混着吃,结果肚子疼得打滚!
现代网红分类法 现在药店还流行按用途分,减肥茶、安眠包、祛痘丸...但老中医直摇头:"千人一方不如对症下药",像决明子茶虽刮油,但脾胃虚寒喝了准闹肚子。
最后说个冷知识:中药分类不是越细越好,有些药材身兼数职,比如红枣既能补气(功效类)又是温性(药性类),还能归脾胃经(经络类),所以抓药时别纠结它该放哪个抽屉,关键看你怎么用!
记住这些分类原则,下次去中药店别再说"随便拿点补药",养生就像谈恋爱,合适才是最好的,具体用药还是得听大夫的,毕竟咱们不是